【传统技艺】手工箍桶制作技艺(德清县)传承人:张年大
2018-01-15 09:59
张年大,男,德清县,手工箍桶制作技艺传承人
在武康三桥埠,有一个张记箍桶店。店主叫张年大,今年46岁。这一天店里来了一位58岁的胡大妈,上门来买木头锅盖,原因是她家的木锅盖坏了,满县城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专做木锅盖的店,结果有人告诉她三桥埠的张记箍桶店,她叫了一辆三轮车从城西村赶过来,终于让她买到了。
这样的事还真不少。不一会儿,又有一个男子骑着电瓶车过来找张年大,要买一个新的木正(做糍米饭用的木器具)。他一进门就直嚷嚷找不到地方买,只能求张师傅做一个。张年大手头忙着赶做杭州接来的活儿(不久前张年大去参加德清融入杭州活动月的德清手工技艺展了),起先是推辞了这门小生意。后来看到来人确实非常需要,就答应过几天给他做一个新的。
声名远扬的背后,是张年大三十年箍桶生涯所磨炼出来的精湛技艺。在传统手工艺——箍桶方面,他在德清确实是高手了,甚至连杭州等地的客商都慕名前来。
33年前,张年大仅13岁。他在父亲张锡樵的亲手指点下学起了这门手艺,并亲手接过父亲传下的红木鲁班尺。不要小看这把鲁班尺,它在箍桶匠心中的地位却是崇高的。捏在张年大手中的这把红木鲁班尺,长58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在暗红色的尺身上,居然用旧时钉木秤用的白细铅丝镶嵌着1寸、2寸这样的长度单位,更让人惊讶的是,还有“张锡樵”三个字也用白细铅丝星星点点地嵌了上去。
这把红木尺子上,斑斑驳驳,两端磨损得已经没有了棱角,但红木的细棕眼则可以肉眼清晰分辨。“我们传统的箍桶匠,几百年来都用这样的一种鲁班尺,28公分为一尺。我们一般不用钢卷尺的。”张年大抚摸起这把鲁班尺,饱含着对父亲的一片深情。因为父亲在授他这把鲁班尺两年后就抱病而逝,15岁的张年大只好跟兄长张福大继续学艺。这把鲁班尺也是父亲给他留下的最好的纪念物。三十多年来,张年大始终拿着它干着箍桶的活儿。
张年大还有两件祖传的箍桶器件,一件叫长腿刨,是一把78厘米长、13厘米宽、2厘米厚的檀木刨子。两手持定它左右开弓能推缝、刨缝,能将木桶边缘刨平;另一件叫钢弯刀,长44厘米,宽4厘米,纯钢打制,一头弯,一头直,一边厚1厘米,一边薄且开锋。在当年没有锯板厂快速锯木板的时代,就全靠钢弯刀手工劈板。只见张年大将钢弯刀横放在一块木桩上,左手持定,右手拿起一个木棒槌奋力一敲,刀下的木桩应声而裂,而且碎口笔直。问他为何不用大砍刀省力?他说砍刀劈柴快则快矣,一刀下去,刀锋要斜切,会将木板材劈坏的。
其实张年大的传统工具不止上面这些,仅短刨、滚刨、圆刨、阴尺、篾笼桶、划褶刀,每一样拿出来都是让现代人惊讶的。他也面临着传人的问题——干这活其实钱好赚的,现在他主攻的木浴桶、木足浴桶,生意真的很不错。1000元一个的木浴桶,做都来不及。但这手艺确实比较辛苦,全凭力气和认真,没人愿意再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