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东林柳编技艺(吴兴区)传承人:陈水佳
2018-01-13 15:08
陈水佳,女,吴兴区,东林柳编技艺传承人
“钱家潭出杨条,均挺柔韧,制笆斗栲栳销于远处”、“编柳条为之,缘以竹片。小者曰笆斗,亦曰三笆,又有四升斗,搀箕蒲篓。”……自古诗中就有对柳编的记载。
柳编这门手艺在东林已流传了300多年,历史悠久。柳编手工技艺制作是当时泉益村一带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那时,家家制柳编,但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柳编制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泉益村一带已少有柳编艺人。
今年71岁的陈文清与柳编打了一辈子交道。自小就在父母身边看着柳编制作的他,年幼时时常跟着父母学习柳编技艺。“我就是在柳编旁长大的。”
陈文清说,陈家柳编技艺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记事起外婆就是靠做柳编过活的,之后外婆把柳编技艺传给了他母亲,母亲又把这门技艺传给了妻子。
1962年,陈文清的母亲下放,年仅15岁的他放弃学业回家帮工。“那个年代,基本家家都是靠柳编过日子,村里还有个竹柳厂,村民们在农忙后就到厂里做柳编。”男子做“后道”,女子做“前道”,这是竹柳厂内最普遍的分工,也是陈文清家延续几十年的分工。“‘后道’需要出力,一般女子很难做好。”
陈文清说的“前道”和“后道”是东林柳编手工技艺制作基本工艺。“前道”又分柳条“夹白”、 晒干、浸泡、编织等一系列工序。“采集新鲜的柳条,用毛竹夹钳作工具,将柳条的外皮去除。”陈文清说,“夹白”后的柳条按粗细分选,放下阳光下晒干,用时再用水浸泡使其变软方便编织。
柳编的编织加工由妻子陈水佳负责,用夹板将柳条编制成“底部”,再将“底部”固定在宽模型上,逐渐编成底为半球型筐型笆斗。“她手脚麻利,一天能编制五六个笆斗。”
接下来的活儿就是陈文清的了。劈竹、烘烤、砍豁、撑圈、安底都是体力活儿。圈与底,都是用毛竹制成。将毛竹制成大小不一的篾条,用蔑条砍出豁口。青蔑外包、黄蔑撑里口,削去多余柳条,最后用青蔑安底就制成一个笆斗了。
两人合力,一天下来能完成四五只成品。“村里做柳编的人家都是这样分工,一家人靠着这门手艺糊口。”
80年代是东林柳编的繁盛期,陈文清介绍说,改革开放后村里接起了外贸订单,柳编收入一下提高。上海、杭州等地的外贸公司时常到泉益村下订单,村民手上的活儿一下多了。看着自个儿村里发展得如此好,陈文清没忘记给邻村的几个竹柳厂介绍生意。
“一只笆斗能卖5块钱,多赚多得。”因此,东林周边已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订单多,原料却不足。”柳编用的柳条需求量大,陈文清听说苏州某地的柳条质量极好,他立马赶赴苏州采购柳条。“不仅是苏州,邯郸、铁岭等地我都去收购过。这是我们全村赖以为技的东西,可不能为了少原料影响了村民生活。”
传统工艺,往往会受到技术发展的冲击,柳编也不例外。90年代开始,塑料制品、铁制品等的出现替代了柳编,柳编行业瞬间不景气,做柳编的人也越来越少,可陈文清并没有放弃这门手艺。“从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随便弃了。”
一直到2010年,陈文清和陈水佳还做着柳编,他们是东林镇最后的柳编传承人。陈文清年岁大了,“后道”的体力活儿早已干不动,但陈水佳老人闲时还是会做点柳编打发时间。“做了一辈子柳编了,割舍不下。”
2010年,
东林镇成功将柳编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为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申报非遗当然好,
不然等我们不在了,
这门手艺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