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陈连奎,男,长兴县,畎桥武术传承人

林城镇的畎桥武术是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北汤拳师赵洪福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代武术拳师,而后又由新华村拳师邱金水以拳师第二代的名誉传承发扬,如今已发展到第六代。畎桥武术属少林南拳梧桐派,已有百年历史,传承至今师徒众多,民间流传广泛。畎桥传统武术在民间十分活跃,主要分布在新华、北汤、石英等5个村,经几代拳师的传授带动,爱好者众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逐渐建起的村武术协会、镇武术协会等组织,积极开展有计划的武术活动,在浙北地区影响十分广泛。20世纪初,北汤村拳师赵洪福拜少林拳高手“叶铁头”为师学少林梧桐南拳,并融多个门派拳法于一身,独创“洪福拳法”,刀、棍、鞭、耙等样样皆通。1927年,赵洪福在畎桥乡传授少林拳梧桐派南拳。自此,畎桥乡的北汤村、新华村,群众习武不断,男女老幼耍棍弄刀,形成传统。

陈连奎,舞得一手刚劲有力的板凳拳。“这是跟我父亲的师傅赵洪福学的。”作为畎桥武术第六代拳师,陈连奎还肩负着另一项重任,负责畎桥中心小学武术班的教学,“每周五下午都有课,除了课程教学,有的学生还会自己抽出空闲时间练拳。”在畎桥中心小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要学畎桥武术,像有些高年级学生可以打上一整套动作拳,学校专职体育教师配合武术教练进行动作的规范指导。“学校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结合阳光体育活动,在全校范围推广武术,打算把它发展成为一项全校性的集体体育运动,类似于现在的全民健身。”畎桥中心小学校长李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学校以体育活动和运动会为载体,积极开展武术竞赛活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展开。通过武术特色活动的展开,学生在行为习惯、意志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也先后获得十余项集体荣誉。

80多岁的邱金水老人由于练武的原因,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生龙活虎,耳聪目明。2008年,林城镇政府推荐邱金水为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邱金水出生于1928年,艺术特长是南拳,家住林城镇新华村贺家村自然村。他小时候几乎没读过书,因家庭生活贫困从小一直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1948年初,拜一代宗师赵洪福为师,成为其开门大徒弟,1953年成为南拳第二代教练,共教学生150余人,1960年结束教练生涯后一直用自己祖传的秘方帮助农村贫困人家治病疗伤。

邱老先生在选弟子的时候,除了要身体强健、爱好武术外,还要具备基本的武德。“武”是干戈军旅之事;“德”指道德、品德,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我的师傅曾经说过,练武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打架,而且,习武之人要充分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抱定精益求精的精神。武术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并非打打杀杀,武术最高级的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中华武术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学习中国武术也是接受和感悟中华几千年悠悠文明历史的过程。“练武先练心”。学习武术可以培养一个人扎实稳进的精神。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畎桥武术(长兴县)传承人:陈长寿

下一篇:【传统美术】灶头画(吴兴区)传承人:杨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