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李世荣,男,安吉县,大鼓书(说书)传承人

见到大鼓书传承人李世荣的时候,他正在绿油油的茶园里伺候着茶树。站在茶林间的李世荣相貌清癯,精神抖擞。听说我是奔着他的大鼓书来的,便忙不迭地将我请进他茶园旁的住处。李老先生麻利地从箱底拿出几本珍藏很久的大鼓书唱词手抄本,最早的是清宣统元年流传下来的《七侠五义》,也有自己手抄的唐代故事《罗成传》、《粉妆楼》、《唐明皇游月宫》、《八美图》,宋代演义《杨家将》、《金鞭记》,元代的,明代的《朱元璋传》、《火烧庆功楼》,清代的《慈善太后传》等。



说起自己演唱大鼓书的历史,老艺人如数家珍。“我今年69岁,祖籍河南。据安吉县志记载,清同治元年至三年,梅溪一带曾发生瘟疫,十室九空。几年后,大量的湖北、河南、温州等地的乡民便迁徒到这里落地生根。我的祖辈原籍河南,也在这时带着家传手艺“河南大鼓书”来到安吉,定居梅溪。”

李世荣在演唱大鼓书之前还有一段学习划旱船的经历。13岁时就跟着民间艺人学“旱船”,旱船是走街串户表演,是挨家挨户拜门子唱的形式,年少的李世荣站在小木船内,一锣一鼓挂右边,左上方放一小香筒,小船中间挂一观音菩萨。旱船摇到了哪家门口,这户人家先要给观音菩萨上香,然后,李世荣清清嗓子,唱些吉利讨彩的词儿,让听者开心,图个吉祥。几年下来,李世荣已从“坐船”的“船娘子”,成为“撑船”、“唱船”的“船拐子”,能唱各种“旱船歌”500多首。划旱船的经历为李世荣唱大鼓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岁那年,李世荣决定放弃升学的机会,正式拜胡召宝(1924-2001)为师,学唱大鼓书。其父母请胡召宝到家里吃了一顿饭,行了拜师礼。由于李世荣有跑“旱船”那几年的基础,头脑机灵,再加上勤奋好学,嗓音、唱腔都比较好,师傅非常欣赏他,就将自己的才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李世荣。慢慢地李世荣就从“打蛮船”过渡到坐堂子表演,说起正儿八经的大鼓书了。

大鼓书道具简单,随地可设,随处可演,李世荣通常身着长袍,头戴礼帽,左手打板,右手击鼓,有说有唱,时而铿锵激昂,时而婉转动听,非常引人入胜。表演的场所主要是堂子、茶馆和戏园子。演唱时以“开场诗”作为引子,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形、气氛即兴编唱。书目分长篇“正传”和短篇“书帽”两类。所谓“正传”一般以说历史故事为主,如《天宝图》、《七侠五义》等,根据场合、时令的不同,又有所选择。所谓“书帽”,多以民间传说、寓言或笑话,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音韵为“十三条大韵”。


成为一名独立的说书艺人后,李世荣在从艺生涯中,不断积累,探索总结,结合师傅的经验,融入自己的体验,加以创新和提升。逐渐把河南大鼓书融入地方的元素和特色,演变成梅溪大鼓书,使大鼓书形式更加丰富多变,更加富有温婉的江南韵味,其板式有快板、慢板、散板等,善于表演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如表现帝王将相时,用沉稳豪放的“官调”;表现反派角色时,则用阴诈狡黠的“奸调”;表现贫民倍受欺压时,则用如泣如诉的“悲调”,加之在唱腔的间歇处击板,制造声势,埋下伏笔。此外,李世荣还在大鼓书中融进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将说大鼓书与旱船音乐、车水歌、民间小调音乐等揉合在一起,使大鼓书既有鼓板的韵味,又有民间音乐清新自然的魅力。

“这些年来,我钟爱大鼓书,视大鼓书为生命,把说唱大鼓书的舞台搭到了“长三角”,经常巡演上海、安徽、江苏和浙江各地。安徽蚌埠、安庆、宁国,江苏吴江、南京,浙江长兴、德清是我经常去的地方,而更多的还是在安吉,足迹遍布生态城镇,大山深处,广裹农村,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渐渐地有了名声。”李世荣自豪地说。说到动情处,他拿出鼓和云牙板,就在他的茶园为我们唱起《争创“美丽中国”新样板》,高亢的河南音久久地在茶园上空飘荡。


上一篇:【曲艺】打蛮船(安吉县)传承人:盛志林

下一篇:【曲艺】大鼓书(安吉县)传承人:陈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