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德清滩簧戏(德清县)传承人:吴根娣
2018-01-13 13:45
吴根娣,女,德清县,德清滩簧戏传承人
今年64岁的吴根娣是德清县新市镇石泉村的村民,平日里就在石泉村社区卫生院边上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但是,这位看似普通的农妇,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清滩簧戏”的传承人。
滩簧小戏是江、浙一带非官方的民间戏曲的一个总称,以唱为主,刚开始是农闲时人们自娱自乐唱的戏,现在经过艺人的加工演化而成,渐渐走上了台,剧情大多数选取材料于农村乡镇生活,表演只是一般同样平常生活的仿照,也称花鼓戏。德清的滩簧由湖州、桐乡等地传入,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德清特色的唱腔风格,一般在新春或农闲时候活动在德清县东部和周边县、市的乡村。
“茶花开来早逢春,做媳妇(格)也要做婆孙,孝顺公婆为第一,门前(格)大树好遮荫……”4月15日上午,当记者来到石泉村文化礼堂时,里面传出悠扬的歌声,随着胡琴的伴奏,用德清方言演唱的滩簧小戏,曲调委婉,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演唱者正是吴根娣,她演唱的是她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创编的《十二花名宝卷》,以12个月的花名起兴,演唱的主要是劝人为善、家庭和睦、邻居和谐等内容。10分钟的唱段,俗话连缀,比兴成篇,朴实风趣,让人听来意犹未尽。
吴根娣出生于长兴,唱滩簧小戏是家传的一门技艺,她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在湖州曲艺团工作的父母,学习滩簧小戏的表演技艺。她11岁时迁居新市,开始随唱书的大伯、伯母学艺。12岁就表演妙趣横生的传统滩簧小戏《卖青炭》。1971年,吴根娣拜当地戏曲家前辈、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杨筱楼和杨筱天为师,深入学习湖州琴书和滩簧。
“滩簧小戏里南腔北调都有,花鼓调、山歌调、湖剧调、戏剧调……过去的滩簧小戏,没有剧本,只有故事梗概。老艺人上台即兴发挥,演得多了,形成一套模板,再向徒弟口传心授。所以我们没有书本教材,全靠师父言传身教,一句一句教,一点一点学。”吴根娣说,小戏虽小,但故事的起承转合、矛盾组织、冲突设置、人物刻画、主题表达,一样都不少。走台、唱腔、出台、身法、眼神要求也都很高。
在石泉村,吴根娣有一个“滩簧大王”的称号,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从事多年的滩簧小戏表演,更在于她对于滩簧小戏的无限热爱和潜心钻研。
和吴根娣搭档过的演员都知道,她有一个“坏习惯”,经常是一边表演,一边即兴创作,从不按套路“出牌”。“滩簧小戏没有剧本,我就一边演,一边跟着当时的境况一边想。我的搭档也习惯了,到台上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他也明白了,配合着。”吴根娣说。也正因为这样,诞生了《老太太要懂得新政策》等一个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是弘扬社会正能量、能让老百姓入耳入脑入心的节目。
2016年10月的一天,吴根娣的一个小姐妹请她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内容,临时创作一个节目,第二天马上进行演出。“时间这么紧啊,晚上我躺在床上就在想,要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作一个节目,讲起来也很顺。”第二天吴根娣上台后,先是唱了一段“社会主义好”,然后拿了一个垃圾桶跑上去,讲了自己 “河里倒垃圾”“焚烧秸秆”被作为村妇女主任的儿媳妇教育的一个小故事。平实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加上她活灵活现地演绎,台下的观众听后连连点头:“对的对的,河里倒垃圾是不对的,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的。”
如今,吴根娣是新市镇民乐戏曲艺术团的一员,作为民间戏曲和音乐的传承者,她和团员们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乡村民居间,将滩簧小戏一直吟唱下去。她本人也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清滩簧戏传承人”。她表演的《傻子讨亲》《小阿二摆摊》、《媒婆迎亲》等节目,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今年3月,她还受邀去新市第二幼儿园,给那里的孩子们教唱滩簧小戏。
“树有千朵,虽然凋落,总有一根,吴语是‘湖摊’的根。树有一根,但求一心,我和我的团员们用心呵护着家乡的根。我相信有众心,泥土发黄金,更何况本是黄金的‘湖摊’艺术。”吴根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