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李瑞芳,男,安吉县,梅溪旱船传承人

梅溪旱船,来了! 2008美丽乡村节的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上,随着闹腾的吹打声,几只晃晃荡荡的“船儿”和几位脸颊绯红、支着“水烟”、扭着腰肢造型夸张的“媒婆” 的粉墨登场,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只见每条旱船至少由8人组成,含“船拐子”、“船娘子”、小丑、锣鼓手等。一人主唱,众人帮和,还穿插着扭摆的舞蹈。其中,“船拐子”为主要歌手,用手中清脆的“连响”指挥着舞船队的队形和动作变化,还在多条旱船相聚时担当“对歌”。

记者仔细观察了舞船队的道具,“船儿”由船顶、立柱和船身三部分组成,长约130厘米,宽约80厘米,高180厘米。船顶类似古建筑,飞檐翘拱,四角挂有彩绸小红灯笼串,檐下四周绷糊彩色剪纸,其下再挂络缨彩穗,中间的4根立柱,上支船顶,下连船身。船身外面用绘有波浪、腾龙等图案的面幔围成,船身内留有方空为演员立身。其他道具还有连响、锣鼓、云牙板和划船浆等。

现年46岁的姜纪国,自1980年至今一直从事着旱船舞蹈的研究,他是镇龙翔社区旱船队的指挥教练兼主唱歌手,他还会扎制旱船,当问及旱船相关时,他说:“梅溪旱船,是集唱、舞、手工技艺扎制于一身,兼有民俗学、民间美术学的岁时节令习俗舞蹈。‘舞龙船、彩船、华龙船、八仙船’等是其民间俗称,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的一个月内是旱船的活动时间。”

据他介绍,农村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传说这一天要将旱船归还给王母娘娘,此时要把扎制的旱船烧掉,称为“化船”。农民有请旱船舞、狮子舞来闹一闹的习俗,要由村坊上有“头脸”的人出面邀请,船的数量可多可少。旱船队到村坊上首先是“拜门子”,晚饭后“下场子”(打坐场)。“拜门子”是一种挨家挨户、见啥唱啥,以说吉利、讨彩的歌词预祝主人来年顺利发达的歌舞。“打坐场”则在较大的场地上表演,有 “里荷花、外荷花”,“背纤、放纤”,“老龙卧沙滩”,“左右散花”等队形变化,唱腔有黄梅调、河南梆子和四平调等,多以唱历史、劝世为人、民间小调为主,如《劝女为人在世上》、《百岁歌》、《小郎下四川》等各种船歌。

据了解,现在“坐”旱船的艺人遍布梅溪镇所有行政村。有15岁开始“坐”旱船,20岁开始做“船拐子”(唱船的歌手)的李瑞芳,有13岁开始“坐”旱船,20岁成船拐子的李世荣,还有既会唱船歌又会扎制旱船的张四海、姜立强等人。

为了让令人陶醉的“梅溪旱船”继续在乡间“荡波”轻歌,梅溪镇人民政府对旱船舞进行了全面调查,做了大量登记、录音录像,挖掘整理旱船歌词等工作。发现、吸收青年人加入到旱船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中,给于民间老艺人及学艺青年一定的资助,对年轻优秀的人才加以重点培养。

据悉,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梅溪旱船被公示为湖州市级名录并推荐申报省级名录。

历史渊源:

传说有二:一说源于唐朝,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寿筵蟠桃大会上,王母造了条“花龙船”,八仙贺寿玩起了花龙船。旱船歌唱曰:“何仙姑坐花船,铁拐李来撑船。曹国舅打起云牙板,张果老头来坐船。汉钟离打大锣,手中的宝扇当锣面。吕洞宾打小锣,手中宝剑当锣钎。兰采荷的花篮掂着做凉铲,韩湘子玉笛小锣打的欢。蟠桃大会上花船玩得神仙个个乐开怀。八仙蟠桃会上玩了未尽兴,跟王母借了花船要到凡间玩一玩,王母要八仙正月初二借了二月初二还”。从此,每年正月凡间就有了旱船舞。

二说源于“蔡状元造洛阳桥”。洛阳桥造到半途没有了资金,王母娘娘点化观音娘娘化做美女来到洛阳,在洛阳河边的小船中筹钱。叫王孙公子们拿钱来打彩,承诺与中彩者“百年配姻缘。”好事的吕洞宾施法让凡人打了观音娘娘,观音娘娘只好驾云上天,留下“三朵莲花——小船”,装有半船金银财宝。从此民间就有了舞旱船的习俗。


上一篇:【传统舞蹈】调马灯(安吉县)传承人:翁永能

下一篇:【传统舞蹈】梅溪旱船(安吉县)传承人:姜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