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翟有兰,女,临猗县,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

2016年12月28日,临近元旦。冬日的暖阳细细地洒落在后稷大地的角角落落。

在位于稷山县太阳乡坞堆村的禹龙工艺美术厂生产车间,工人师傅们忙着制胎、上漆、打磨、雕刻、镶嵌、刷漆、推光……

坞堆村人杰地灵、文化厚重,是清朝探花王文在的故乡,素有“探花故里”的美誉。该村仿古螺钿加工历史悠久,工艺复杂,所有金银器饰品全部使用纯手工打造,在当今时尚符号充盈的多元世界中,演绎了一场仿古与时尚的激情碰撞,是解读传统文化的一个手工精品。其中,尤以生产螺钿的工艺最为精细。

“传统螺钿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20多道复杂多变的工艺,才能慢慢打磨出一件螺钿精品,其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闪失,不然就有瑕疵。”禹龙工艺美术厂负责人杨禹龙告诉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螺钿外观线条流畅、漆面光滑,图案清新高雅、色调和谐,手感细腻华润。螺钿工艺充分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升华,为传统漆器工艺和现代生活的结合开拓了一条新路。”

杨禹龙从小在母亲翟有兰的耳闻目染下,喜欢上螺钿艺术的。2001年美术专业毕业后,他子承母业,成立禹龙工艺美术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力革新传统螺钿的制作技艺,推陈出新了多个螺钿品种,积极拓宽螺钿销售渠道,制作的漆器花瓶、屏风、首饰盒、笔筒、圆盘等产品,填补了传统螺钿的多项工艺空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截至目前,该厂年均生产螺钿3000余件,年产值100万余元,主要销往北京、西安、扬州等地的旅游景区。

“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由于高超的手工技艺和全新的艺术理念,杨禹龙和母亲设计制作的螺钿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类奖项十余个,杨禹龙也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禹龙说:“作为一项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手艺,不管市场好或者不好,都不会放弃。”他希望政府从资金、政策以及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将仿古螺钿这个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做强做大。

古朴雅致,工艺精湛。作为仿古螺钿的另一个主导产业,仿古工艺品加工占据了坞堆村全民综合产值的一多半。截至目前,该村从事仿古金银铜器饰品加工的有180余户,形成一定规模的有15户,从业人数超过2000人。

在坞堆村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车间,记者看到,一件件形状各异的铜器,在工艺师傅的手中左右翻飞,师傅不时敲敲打打、抛光打磨。“金银工艺,中华奇葩。”今年70岁的王焕谋是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的一名老工人。他从事金银器饰品制作已经20余年,主要从事所有工艺的第一步——下料。他说,虽然从事的工作只是所有工艺中最简单的一步,但从来不敢马虎,因为料的好坏关系着产品的最终质量。

据了解,坞堆村的仿古工艺品制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传统的“百家锁”“手镯”等日常银饰品加工开始。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是该村仿古工艺品加工产业的代表,其产品工艺主要采用传统金银工艺和现代技术巧妙结合,使锤、碟、刻、镂和掐丝、镶嵌、炸珠、鎏金等十余种技艺融会贯通。该中心目前主要生产银鎏金四股十二环锡杖、头簪、鎏金八宝瓶、鎏金盘、鎏银吉祥提壶等100余个品种,产品远销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其制作技艺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稷王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太阳乡党委、政府在稷山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以坞堆村的仿古螺钿加工为基础,建设坞堆仿古螺钿文化产业园区”的设想,全力推动仿古螺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一是科学论证,多次召开研讨会,就金银器仿古产品的市场定位、品种花型、销售渠道等进行规划,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外出参观,组织村民到新绛等地,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之路,增强村民发展传统工艺的信心。三是建设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目前,投资3000万余元建设的仿古文化园区,一期36户厂房已经建成,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到位。四是注重人才,经过多方联系沟通,由稷山职业中学开设仿古金银器饰品、螺钿制作等专业,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增强发展后劲,全力打造人才兴企、产业富民之路。

“坞堆仿古螺钿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将使全县仿古螺钿加工模式由小作坊、粗放型向规模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对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太阳乡党委书记梁永林信心满怀地说,“利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将以仿古金银器饰品的文化产业和以稷王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一个集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旅游为主的乡村名镇,让后稷子民尽享改革发展红利。”


上一篇:【传统技艺类】闻喜煮饼制作技艺(闻喜县)传承人:胡文玲

下一篇:【传统技艺类】稷山螺钿漆器制作技艺(临猗县)传承人: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