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王文红,女,新绛县,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

运城一位资深文物工作者曾说,当你醉心于先秦以前的陶器及陶器上的花纹时,要知道,古人是用今人造航天火箭的精神,来做陶器。

今天穿过几千年的时光,去看那些形状各异的陶器,一边感叹古人的智慧,一边惋惜,这份美丽,恐难再寻吧!

于是在得知古绛州有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制作工艺(汉陶)时,便怀着好奇,欣然前往新绛县龙兴镇龙香村。

汉陶传承人王文红的院子里,满是绿色,细看全是汉陶。同去的新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丁波,在一堆造型各异的汉陶中,单指着一头“牛”问,看看这个怎么样?记者惊讶这头“牛”的逼真。无论是“卧牛”还是“立牛”,都像极了田地里健硕、强壮的真牛。

王文红说,这些“牛”是父亲王兰成的代表作品。如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专程买王兰成的一只牛回去,当工艺品欣赏。

王兰成也是汉陶技术的重现者。上世纪70年代,王兰成所在村的附近,经常有出土的陶器。见多了,王兰成决定着手做。

做汉陶,有两种重要的材料。一个是土,一个是彩釉。附近几十里地的土,王兰成找遍了,没有适合做汉陶的。最后在闻喜找到合适的土样。

比起彩釉,找土显得简单多了。

兰成做的汉陶,为绿色的釉陶。汉代陶艺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釉陶的生产,它对我国汉以后陶器的生产影响深远,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从中发展而来。

釉陶最关键的技术在于彩釉的调配。王兰成经过多次试验才得出彩釉的配方,我们不得而知。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彩釉配方的成功,意味着汉陶技术重现于世。

遗憾的是,王兰成在我们采访前半个月离世,关于他与汉陶的缘分,我们只能从他不善言辞的女儿王文红处得知。

王文红讲了一件往事,说明现在汉陶技术的成熟。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一个客人买走王兰成的一件汉陶作品,转手卖时,被派出所得知消息扣押。北京客人极力解释此汉陶是现代产品而非文物,却因为汉陶太逼真而无法澄清事实,无奈只好找到王兰成,将汉陶摔碎,发现汉陶泥胎上有王兰成制作时印上去的手纹,遂真相大白。

汉陶的制作步骤为,选泥、淘泥、和泥、放在模板上制模、放进窑里烧七天、上彩釉、重新烧制。

王文红说,烧制两次是汉陶区别于彩绘陶的一个特征。第二次烧制的温度,决定了汉陶的成品。

此外,汉陶的精华在于彩釉。上好的绿色汉陶,呈墨绿色,因为其中添加了银粉,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今王文红在配置彩釉时,重新加入新的材料代替银粉,做出的汉陶更接近古代的汉陶。丁波介绍说,曾经做过碳十四测试,王文红所做的汉陶,与古代汉陶的相似度达到99%。

我们无缘见到王兰成制作汉陶时的场面,只听说,他将熬好的彩釉浇到烧好的泥胎上,出来的成品碧绿如油,非常漂亮。

当天在王文红家里,记者看到汉陶的各种形状,有鸟笼、凤凰灯、高楼戏台,这些仿古陶器,在为我们展现自身魅力时,也凸显出中华民族的智慧。

如今王文红的儿子王峰也从事汉陶制作工艺,王文红说,汉陶工艺是父亲花费很多心血重新找回的,总要将这事儿做下去吧。

运城,中国唯一因盐池而设立的盐运专城。盐池,运城最为古老而独具的标识。华夏文明从这里萌生,“中国”从这里起步。

运城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迹众多,处处散落着具有“古中国”标识的历史遗存。

从远古走来的文明,珍稀而瑰丽,遥远而朦胧。渐渐遗失的记忆,让我们一一拾起……


上一篇:【传统技艺类】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万荣县)传承人:李刚

下一篇:【传统技艺类】桑落酒酿造技艺(永济市)传承人: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