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类】根雕(稷山县)传承人:樊云中
2018-01-11 11:38
樊云中,男,稷山县,根雕传承人
樊云中是稷山县西社镇山底村的农民,也是一位赤脚医生。九十年代开始创作根雕。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他用对艺术的热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赋予一块块树根不一样的灵韵和生命,共创作大小根雕艺术品上千件,雕琢出一片艺术人生;他还痴迷于农耕用具和老物件的收藏,院里屋里摆放着无数珍奇异宝,堪比一个博物馆。
神气活现的仙鹤,惟妙惟肖的猴子,巧夺天工的腾龙……走进稷山县山地村根雕艺术家樊云中的家中,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琳琅满目,从大门口一直摆放到屋子,让人仿佛置身于包罗万象的奇幻世界,这些原本毫无美感的枯朽木,在樊云中的精雕细琢下,变得惟妙惟肖,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从事根雕艺术20多年的樊云中,凭着对根雕艺术的痴迷和执着,创作出上千件根雕作品。
樊云中出生于1960年6月,属鼠的,一直生活在山地村,也许是他自幼经历了饥荒岁月、动荡的文革,因此锤炼出他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他教过学、做过工人、学过医,因为医术有些成效,周边村民求医者逐渐增多。随着对医学的执迷,于1988年在本村成立了卫生所,至今仍是乡村医生。卫生所初始因为乡村条件差、缺少药物,樊云中便上山采集便宜的中药材,既治了病又减少村民的负担。
采药期间,他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赐爱和博大,常常将山中的枯根和树木异节带回家中,用祖上传下来的木工家具,略加雕饰,赐物以形。任何一个朽木在樊云中的脑海里都有一种艺术魅力,就像大写意画,又似印象派手笔。樊云中在行医的过程中,对于根雕艺术越来越痴迷。
医病之余,樊云中就在大山中同大自然对语、同山木交流。他常年游走于深山峡谷,茫茫树林,踏遍悬崖峭壁。除了采集药材,遍寻千年古老枯根,在选材上颇下工夫,根质非坚韧者不取,观感不佳者不用,在大自然中寻找根雕艺术的灵感,日思夜想,外人疑成痴,悟出了色、线、形、意构成根雕艺术形象之精髓,使其作品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超于自然”,流畅、超脱、自由、奔放的艺术特点,观赏、把玩之间提升心旷神怡之感,恍忽进入大彻大悟的艺术境界。
纵观樊云中先生的根雕作品,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皆为整段根材成就,不粘不接,好似随意,挥洒而成,又如行云流水般顺理成章,形神兼备,浑然天成,巧掩人工雕刻之痕迹,如入巧奔天工之佳境。
回望根雕艺术之路,樊云中始终认为,作品枯木逢春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件作品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诉说着一段回忆。根雕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是吸引樊云中创作的源泉。为了雕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樊云中常跑到田间和山区寻找各式各样的树根。他指着门口一棵数百斤的枯根说,这是在路边发现的,他当时骑的摩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抱到摩托车上托了回来,路上把他的胳膊划了好几道血口子。根雕艺术是一门苦中带乐的艺术,做根雕是苦活,寻根也是苦活。热爱因真诚而珍贵,技艺因执着而精湛,即便再苦再累,樊云中对自己的每件作品都做到认真负责,构思、去皮、修剪、打磨、上腊等各项工艺流程,他都精益求精,没有半点马虎。20多年的钻研与沉淀,让樊云中的根雕艺术已臻纯熟。
樊云中众多的根雕作品,多次在根艺联展和个人根展中获得殊荣,被专家誉为:“根雕自然”、“形奇神妙,根枯荣生”、“根中有真谛”,曾被省市电视台、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终身收藏。在根艺界中,人们常说一根难求,但樊云中在有限的根艺生活中,采集的天下奇根之多,创作的精品之丰,实属国内外根雕艺术界之罕见。“天道酬勤”,与其说他与树根天生有缘,不如说是艺术对樊云中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最佳回馈。稷山县文化馆专门为樊云中做了一个根雕艺术展厅,几年来接待了全国各地参观者近万人,展示了稷山民间艺人高超的艺术风范。
在樊云中的二层房顶,搭着简易的彩钢棚。满满当当摆了数百件扇车、石磨、犁耙、车篓子、篮斗、牌匾、香案、供祀用具及用品等农耕时代的老物件,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刀耕火种的岁月。这些老物件,就是樊云中多年来从各地搜罗来的藏品。他的这些藏品办一个农耕博物馆足足有余。
这些“老古董”藏品品类非常丰富,大的有旧时扇车,小的有古时候用的将军不下马的黄铜锁,难能可贵的是,大多“老古董”都还能使用,磨东西用的小石磨也是完好无损,可以轻松推动。 “这个油篓子是用牛皮驴皮熬制后糊上的,到现在也不知多少年了,还是这么瓷实,一点也不漏!现在几乎都见不到了。”类似于这样的物件数不清。他随手又拿起一个只有一边提手的近一米多的坛子,上面竟然是烧制的螺纹盖子,盖上滴水不漏。足见先人的智慧。樊云中兴奋地讲解后总是伴随着一丝的惋惜,他说:“很多面临淘汰的东西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小小的织布梭不仅是织布的工具,也是妇女勤劳的象征,丢了实在是可惜!”他收藏的各类各式样的灯具上百件,远到明清棋子灯,近到上世纪的煤油罩子灯。这些仅是农耕文化产物的一部分。
农耕文化凝练着过去年代的生活智慧。 这些藏品中最稀罕的,是一块块已经有着数百多年历史的木刻画,虽外表陈旧,但还是栩栩如生。有些还是珍贵木料刻制。樊云中已经把一块块装入精致的镜框里。一块明清年代的《连生贵子图》,笔笔有神,难得一见。樊云中说:“我只是想把这些老物件保留下来,传给子孙后代,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祖先之前是咋生活的。现在都住上高楼了,很多小孩子都不知道犁、耧、锄、耙这些东西了。特别是作为农耕文化发源地后稷故里,如果遗失了这么多珍贵的物件,谈何历史,谈何传承?我这些东西就是为了保存乡村记忆。”听到他这番话,笔者感慨万千。 是啊,农耕文化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和识别,它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后稷故里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近年来,外地到咱这里收集这些老物件的客商越来越多,身边的老物件越来越少。我们再不留下些什么,以后这些老物件就真的找不到了。”樊云中说,他闲下来就是出门收集这些老物件。
在我看来,樊云中就是根雕界、收藏界、也是稷山艺术界难得的一匹四蹄生风昂扬奋进的黑马,他正凌空跃起飞奔在根雕艺术的蓝天白云中,勇往直前,必定能取得更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