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装泥鱼(国家级)
2018-01-10 16:31
清同治十二年出版的《香山县志》(本衙藏版)卷十四中记载:“弹流鱼即田流鱼,一名花鱼,一名七星鱼。色灰黑,长三四寸,身有花点,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为花鱼颜色与泥土相近,村民们习惯把它叫作泥鱼。
装泥鱼是斗门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习俗,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虎山村、荔山村、马山村、网山村、大海环村、石狗村尤为兴盛,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虎山村村民黄元亨及其次子黄子常在带领族人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发明了装泥鱼习俗,并传授与邻村的黄氏兄弟,成为他们主要的谋生技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装泥鱼以其独特的劳作方式对当时渔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装泥鱼习俗主要有制作鱼笼、制作鱼篓、制作泥板、捕捉泥鱼四道主要程序,具有地域性、独创性、实用性和性别差异性的特点。这一传统习俗祖祖辈辈相传至今,家喻户晓,对它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0年5月,装泥鱼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