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段朋喆,女,新绛县,剪纸传承人

巧手剪出大千世界

剪纸作为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在农村地区颇为常见,特别是春节期间,各家各户的窗户上都会贴上五颜六色、各种造型的剪纸,传递出浓浓的年味儿和喜庆的气氛。

近日,记者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绛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段朋喆,看她是如何巧手剪出大千世界的。

今年44岁的段朋喆是受父亲段吉庆的影响对剪纸产生浓厚兴趣的,段吉庆在新绛当地是很有名的剪纸艺术家,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段吉庆曾对初学剪纸的女儿说过,“什么时候,你手上的老茧让你不再疼痛,你就快入门了”,这句话至今令段朋喆记忆犹新。

从十四五岁开始,段朋喆除了跟随父亲学习剪纸,她的老姑也是她的启蒙老师。“老姑的手艺非常高,她经常教导我,‘想要剪出彩,就必须心里有’。”段朋喆说,“这里的‘有’,包括剪纸的想法和想要剪的东西的轮廓。”

在父亲和老姑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段朋喆就喜欢上了剪纸,并且一剪就是三十年。“那时候的剪纸主要用在白事上,像纸幡,大人在剪,小孩就在旁边学。”段朋喆说,“剪纸没有什么窍门,完全靠多练多剪,熟能生巧。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中断过,但要剪出一幅好作品,必须经过长期的琢磨、思考,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

段朋喆拿出一幅不久前创作的作品《三羊开泰》展示给记者,她说,这前前后后都修改了三遍,从造型的设计到阴阳剪的运用,再到最后成型,直到现在看着满意。“每一幅作品都要精心打造,哪怕只是一个角,也要反复琢磨,否则整体效果就差强人意。”

段朋喆介绍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剪纸在新绛当地分布比较广,而且整体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单色为主,以意造型,不拘泥于构图,大胆夸张、随意变形,阴阳相间、凝重洗练、玲珑剔透、简洁明快,具有版面精巧之美、雕塑厚重稳坚之感,精而不陋、拙而不笨,讨人喜欢、耐人寻味。

在段朋喆看来,对于初学剪纸的人来说,首先是要会画图,心中有谱之后,下剪才能游刃有余。她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设计图案自己剪。“这是需要很强耐心的,性急的人可是干不了。”她说,“不过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时,也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并且剪纸并不是单纯靠剪,而是对一个人创意、构思的考验。段朋喆说,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富,草虫花鸟、走兽人物、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福禄寿禧等都可以在剪下出画,但每个人剪出来的图案都不一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千剪不断、万剪不乱,这是剪纸的基本要求。”她说。

2014年,由段朋喆耗时3年创作的剪纸版《弟子规》出版面世。翻阅此书,51幅不同剪纸图案的作品映入眼帘,每幅作品线条飞扬灵动,富含浓郁的艺术张力。作品中的人物,个个玲珑剔透、惟妙惟肖,尽现《弟子规》国学经典中人物的典雅之美,也将《弟子规》中孝、悌、谨、信等传统文化展现了出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机器化的生产也能制造剪纸作品,但纯手工剪出来的更受人们的欢迎。而且剪纸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上述那些,更融入了一些现代题材,特别是反映正能量的题材,正是大众所追求和喜欢的。”段朋喆说,“现在我也开始开班招收学员,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断在咱们的手上,需要一代代人不断传承,才能赋予剪纸艺术更强的生命力。”

运城,中国唯一因盐池而设立的盐运专城。

盐池,运城最为古老而独具的标志。华夏文明从这里萌生,“中国”从这里起步。 从远古走来的文明,珍稀而瑰丽,遥远而朦胧。渐渐遗失的记忆,让我们一一拾起……


上一篇:【传统美术类】面塑(闻喜县)传承人:赵素艳

下一篇:【传统美术类】剪纸(新绛县)传承人:段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