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文志学,男,新绛县,绛州皮影戏传承人

文志学,小字千管,生于1943年。原籍新绛县谭家庄子,后移居曲沃县西高村(今侯马市高村乡西高村)。早年参加“曲沃县民艺皮影剧团”,师从仈自茂、安六、保子、立柱子等老艺人,主要学习皮影操作(把签子),并掌握了碗碗腔皮影戏的多数传统剧目,代表剧目有本戏《五花马》、《花柳林》等,小戏《武松打店》、《兰子卖母》等,是山西晋南碗碗腔皮影戏唯一的正宗传承人。

1955年,曲沃县民艺皮影剧团成立,老艺人仈自茂任团长。1956年,13岁的文志学经本村老艺人王福盛介绍参加曲沃县民艺皮影剧团学艺,师从王福盛学习操纵皮影(俗称把签子)。当时团里的名老艺人安清和(安六儿)、师作栋(保子)等都对文志学技艺的提高提供了很多的帮助。1956年7月份,晋南专区举办皮影木偶戏汇演,文志学在汇演中成功地完成了曲沃团各场戏的帮签,同时进一步领略了晋南各地皮影的风采和特色。1956年全省木偶皮影汇演时,师傅安清和又作为晋南代表队24人中的一位,给予了专门介绍。1958年8月晋南专区曲沃、新绛、汾城三县合并成立侯马市,新绛皮影剧团与曲沃皮影剧团合并,成立侯马市皮影剧团。新绛县皮影剧团团长宋文龙(立柱子)也是有名的老艺人,掌握几十本戏,这使剧团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团里文志学学会了掌签、弹月琴,并掌握了十余本戏。1961年撤销侯马市,皮影剧团改制下放到新绛县古交公社(当时叫红卫公社)管理。1963年下半年皮影剧团被迫解散。文志学回到了西高村参加农村生产劳动。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革开始了,皮影戏禁演。原皮影剧团的人员,尽管各自回到了农村,但都心系皮影。文志学也一样,他们一直在关注着国家有关文艺方面的方针政策。

1971年7月侯马、高村、凤城等乡镇从曲沃县析出,成立侯马市。1972年侯马市为贯彻省群众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开始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文志学便参加了培训班,这期间结识了文化馆负责组织培训的廉振华先生。1973年下半年,文志学便积极主动把过去皮影剧团的几名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并同西高村碗碗腔业余爱好者,执笔起草了一份《关于恢复皮影剧团的初步意见》,在时任文化馆馆长廉振华先生的支持下,经市里批准成立“侯马市皮影实验剧团”。“万事开头难”,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文志学和大家一一克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各参加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侯马市皮影实验团终于在1973年11月23日成立了。剧团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排演节目,巡回演出以后,深受群众欢迎。演出持续到1975年6月下旬,皮影剧团因夏收放假停演。从此文志学离开了皮影剧团,但他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了年轻一代,为皮影剧团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

 

 

1976年文革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戏曲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曲沃县下坞村李振洪成立皮影剧团,蒙城老艺人曾朝瑞(栓柱)把文志学请去帮助成立皮影剧团并参加演出月余;1978年又受邀去稷山县太阳文化站帮助排演皮影节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79年,文志学又同原皮影剧团演员苏凤琴等人在新绛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成立了皮影剧团,后剧团改为碗碗腔剧团,文志学随后离开。1984年7月,廉振华先生收藏秦晋皮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文志学同新绛县老艺人文徐丁等在展馆为广大首都观众演出。1999年,他在廉振华等人的支持下,自筹资金办起侯马皮影剧社。在自己家中排练了两个多月,由于当时戏剧演出市场低迷,仅演出20余场便又宣告解散了。

一次次的失望并没有打倒文志学,2000年后,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城市演出市场又开始活跃起来。这里不得不提及文志学收下的一个外地学生。2003年,一位叫郑红的北京姑娘来侯马学习皮影雕刻受挫,随即打听到文志学,于是在文志学家中学习了一个月皮影。后来郑红在天津文化街开设了一家皮影艺术品店,时常向顾客做些示范表演。郑红的出现让文志学对年轻人又产生了一些希冀,同年侯马市举办晋国古都文化节,在民间艺术展馆中安排了文志学等人表演的皮影戏,皮影又似有了生机。于是年过花甲的文志学邀贺仁杰、边春凯三人再次成立起新绛县汾河边皮影团,得到了新绛县文体局的批准和支持。并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内外的皮影演出活动,为弘扬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4年,经其在天津的弟子郑红联系,汾河边皮影团到天津南开大学,为该校国际学院的中外师生进行了皮影表演。2006年绛州皮影戏被山西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志学、王海法成为绛州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5月,在太原中国煤炭博物馆参加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返回晋南不久,搭档边春凯因病去世。2010年,文志学因哮喘病几经住院治疗,身体也大不如前。初冬的11月份,国际戏剧研究联合会副主席、瑞典籍聂珂玲(华文名)女教授前来新绛,考察观看了文志学表演的皮影戏片断,聂珂玲教授给予高度评价,对文志学等人说:“感谢你们把这么好的艺术表演给我,希望以后将此传承发展下去”。

2012年国庆节期间参加新绛县首届城隍庙庙会,在古绛州乐楼演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尽管国家出台了好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政策,但演出市场还是很窄,对于学习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更是很少有人问津。文志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艺人,虽然从小参加皮影戏工作,在皮影艺术事业中奋斗了几十年,到头来却落得生活窘迫。但现今他想得最多的还是如何把自己的皮影技艺传承下去,他觉得让皮影在他手里失传总有些于心不甘。

2015年,曲沃县皮影戏爱好者,一个90后青年偶遇文志学,文志学对这个年轻娃如此热爱、了解皮影戏感到惊讶,于是又使文志学看到了希望,他又再次鼓起了干劲儿。我想,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古老的皮影戏艺术必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2016年国庆节期间绛州皮影戏艺术团文志学、王海法、王天恩、李端梅在运城关帝影视城演出。在此,希望大家,尤其是更多年轻一代关注皮影戏艺术,关注老艺人,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尽自己一份力量。

上一篇:【传统戏剧类】木偶戏(芮城县)传承人:陈线线

下一篇:【传统戏剧类】绛州皮影戏(新绛县)传承人:王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