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类】侯村花船(盐湖区)传承人:曲建省
2018-01-10 14:11
曲建省,男,盐湖区,侯村花船传承人

传承人曲建省在全力划船

该村党支部书记曲建苏(左一)在现场为演员冠衣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侯村花船
侯村花船是运城市盐湖区金井乡侯村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自晚清以来,在黄河金三角这一广袤地带,该村的知名度一直很高。光绪年间村里出了两名举人曲乃钊、曲乃锐教过皇学,一名武进士曲春泰为国戍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该村的民间社火“花船”表演得相当出色。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当地汉族民谣曰:“西王高台侯村船,想盖点子比登天难。”这一来自群众口中很质朴的民谣,在金三角地带广为流传,就连河南省的灵宝、陕州,陕西省的潼关、渭南、西安等许多邻省城乡群众,对这一民谣都耳熟能详。
而侯村花船除华丽造型外,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场优美的舞蹈,是一场很真实的河流划船,实在让人赞不绝口,百看不厌。
侯村花船究竟始于何年,现已无从考证。不过据村里一些高龄老人所知,在清代康乾盛世时,花船表演就很盛行。每年春节,花船都要向群众表演,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传至晚清,无论是船的造型还是划船人和掌船人(又称跑船人)的默契配合,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光绪三年,花船也曾一度停演,灾年过后又再度兴起,虽经历多年战乱,花船一直盛演不衰。
既是花船表演,少不了要有一艘很华丽的船体。而这艘船体又绝非人们想像中一般船只构造那么简单,它既要有一般船只的外形,而且还必须设计一个很雄伟的船舱供掌船人藏身。看起来似船又似花轿,这样就能突出花船这一主题。而侯村村里的能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首先用葵花秆和木棍,绑一个长约两米、宽约一米的船型骨架,再把船舱牢固地固定在船体正中。整个骨架绑制完毕之后,外面用各种颜色的彩布把它全部包装起来,再系上多条彩绸,镶嵌上各色花朵及各种形状的镜子,一艘奇特华丽的彩船即呈现在人们眼前。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花船表演最难处理的事情,就是对掌船和划船两个人的动作要求。难就难在明明是人掌着船在地上跑动,但必须让观众感受到船是在水中漂游,因而这就要求表演时掌船人的步子要小。就像小脚女人那样,脚跟脚向前挪动或后退,但其速度一定要快,一秒钟少说也得迈动三步。这一难度确实很大,没有三五年的功夫,绝难达到让观众满意的效果。当年村里最知名的几个高手像王世新、曲起茂、曲志贵、李克让、雷电元等人,他们为了跑好和划好船,一年四季得空就在自己家里苦练,他们还跑到戏班子里,跟上小旦去学步功,并多次跑到黄河岸边观看艄公渡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练出了一双过硬的高脚和熟练的划船技巧。跑起船来既平稳又轻快,和船在水中漂流的样子一模一样,不留任何破绽,真是精彩绝伦,人人叫好。每年春节他们在为村民表演时,无论是行进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固定场地的表演,花船时而快速向前漂移(风平浪静),时而左右摇摆(躲避浅滩)。就在观众还沉浸在花船精彩的表演中,一瞬间,只见划船人突然把划板往起一扬,花船的船头立刻就高高翘起,但很快船头又朝下俯冲。其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简直就如同雷鸣电闪。这是花船在和风浪进行抗争,实在有点让人目不暇接。最让人叫绝的就是花船的启动和停靠岸边,由于惯性的作用,坐在舱内掌船人的身体前俯后仰的细微动作,也表演得十分到位,惟妙惟肖。
自古到今,花船表演一直盛演不衰,在国家、省、市重大节日和活动时,侯村村民还把花船表演作为一份民俗礼物去进行表演,赢得一片赞扬声。
2014年,侯村花船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建省、张保国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侯村花船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