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编织,是指珠海市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其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品种达38个。这些编织品有的属生产用具,有的是生活用具,还有的被当为礼品可作馈赠。例如,坎花手袖、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仔等,其工艺之精致为我们留下农耕时代难忘的记忆。

三灶编织,出产于珠江口外的三灶岛,这种工艺以海岛渔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托,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成熟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趋向高峰期。那时候的三灶,家家户户成年人都会编织。1952年夏,在广州举办的“中苏友好农业产品展览会”上,三灶的 “黄线骨头篷”被送往参展,受到好评。1958年至1960年三灶在春花园村开办织帽厂,生产“三灶黄线骨头篷”。之后,“黄线骨头篷”即“渔民帽”的产品传播和影响到两广和海南沿海地区。

1980年以后,随着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工业化、城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渔农经济萎缩,塑料工艺品盛行,三灶的编织也迅速衰落。如今,全三灶镇懂得一两项编织工艺的人都在55岁以上,能编织出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和藤耳礼担箩的能工巧匠,不到30人。

三灶编织,取源于本地的竹草植物资源,它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求,靠民间智慧和技能,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享受。三灶编织,经历了四百多年淘炼,为我们留下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传统技艺,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旅游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这种技艺应值得保护和传承。



20160920104111_77332.jpg


20160920104845_21771.jpg


20160920104605_77675.jpg


20160920111121_34991.jpg


20160920110638_53527.jpg


20160920110547_17764.jpg


20160920105939_63769.jpg


20160920105740_72410.jpg


20160920105626_58762.jpg


20160920105905_81191.jpg


20160920104920_33216.jpg

上一篇:【民间文学类】周仓传说(平陆县)传承人:刘茂娃

下一篇:【传统音乐类】绛州鼓乐(新绛县)传承人:高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