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0170235_65335.jpg


三灶的鹤舞鹤歌,从宋朝未期开始,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心村,海澄村一带,每年都在春节期间举行鹤舞鹤歌等喜庆活动。

三灶鹤舞鹤歌,是珠海市三灶镇民间迎春接福的一种拜年方式,它是从“人日”开灯和元宵节巡游的仪式演变过来的一种风俗文化。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即春节至人日),各村自发地组织起舞鹤队,敲锣打鼓地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地去为村民拜年,登门专为“三十而立”的人祝福,为“年到花甲”的人贺寿,仙鹤贺岁、人寿年丰,以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三灶岛地处南海之滨,自然环境优美,自古清以来被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绿色宝岛”。当地人以耕田、捕鱼和养蚝为主,也有的人靠晒盐和经商为生。他们在谋求温饱的基础上重视文化教育,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同时讲究礼仪习俗。尤其在春节期间,人们仿照白鹤姿态而编舞习舞,成为时尚。本村志同道合者三五七人,自愿组成舞鹤队,用竹蓬、木棍、绸布和纸条等制作成白鹤形道具,装扮成仙鹤,趁着正月初七“人日”喜诞,请长者点睛开光之后,由一人舞鹤,一人歌唱,一鼓一锣和一钹,以喜悦的鼓点带动仙鹤起舞,上门去为30岁和60岁以上的人祝福,演绎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休息、嬉戏、归巢、飞翔等7个过程。歌手引亢高歌,唱吉祥,赞新事,赞颂主人家。这样,一歌一舞,喜气盈门,让人们沉浸在和谐的村风之中。

鹤舞鹤歌的表演一般是和舞狮、唱山歌、巡游等活动在一起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现在剩下来的活动就只有鹤舞鹤歌和舞狮了。

三灶鹤舞鹤歌兴起于南宋年间(1127—1279年),有700多年历史。经过元朝、明朝的发展,鹤舞鹤歌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从朝庭到地方,鹤舞鹤歌已成为一种时尚。至清朝同治光绪时,全岛已有上表、正表、英表、田心、鱼弄、龙堂、圣堂、春花园等七、八支舞鹤队伍,鹤舞鹤歌进入了鼎盛时期。据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载:“三灶山,在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林木葱翠,中有三石如灶,故名;有田三百余顷,皆极膏腴……今俗安耕凿士,乐诗书弦诵之声蔚然而起。”从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到民国初年,三灶是广东省的重要盐场和渔港,商贾云集,经济和文化相当繁荣,三灶鹤舞鹤歌也随之影响到县城石岐、香山、小榄一带和邻近海岛、乡村。到了1937年10月,日本军队侵略三灶岛,次年农历三月十一日起,又对三灶岛实行“三光”政策,当地居民四处逃难,鹤舞鹤歌被迫中止。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之后,鹤舞鹤歌才恢复元气。全国解放初期,人们为了不误农时开耕,就将“人日”至元宵节举行的鹤舞鹤歌拜年的习俗,时间提前到春节至初七。从1966年起,“文革”10年,鹤舞鹤歌也被中断10年。自1980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在港澳同胞和华侨的推动下,积极进行鹤舞鹤歌的恢复工作。中心村由于人才走失,没办法再恢复,就再也没有这项活动了,只有三灶镇田心村、正表村和英表村的群众恢复了鹤舞鹤歌,但是,由于人才青黄不接,此项活动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而今,仅存正表村一支舞鹤队,仅有陈福炎、徐炬兴等几位民间老艺人能跳鹤舞、唱鹤歌。幸得党和政府正在实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三灶鹤舞鹤歌枯木逢春,这一濒临绝境的民间艺术将再获新生。


上一篇:【传统技艺】乾和祥茶庄茉莉花茶拼配加工包装技艺(太原市) 传承人:张丽丽

下一篇:【传统技艺】戏剧头盔制作技艺(太原市) 传承人:梁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