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晋源传统风筝制作工艺(太原市)传承人:杨元恒
2018-01-09 10:52
杨元恒,男,太原市,晋源传统风筝制作工艺传承人
杨元恒简介
如今58岁的杨元恒已在制作传统风筝的路上坚持了二十多年,擅长制作“软翅”风筝,作品多以动物类表现,因为喜欢而自学研究,曾向多位传统风筝老艺人虚心求教,多年来参加了数十场国内外的风筝比赛,荣获过第九届(连云港)全国风筝比赛“软翅串类小型”第一名;上海国际“三龙”风筝邀请赛中软翅中型第一名,复线操纵类第一名,龙类中型第二名;潍坊第十八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中龙类大型第一名,软翅大型第一名和复线操纵类第一名;2003年10月在厦门国际旅游节“大洲杯”获最佳工艺奖等十多个国家级比赛奖项,其发表的论文《盘鹰风筝制作与放飞》更是在1999年全国第二届风筝理论研讨会上荣获特等奖。他在传统风筝制作上的技艺十分精湛,设计创新理念紧随时代进步,是优秀的传统风筝手工艺人。
晋源风筝做工精美,扎工考究,画工独特,充分显示了晋源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它将空气动力学、工艺美术学、气象学、动平衡学、彩绘学等融为一体,彰显了晋源传统风筝制作者们的高超智慧,是三晋风筝的代表作。
3月7日,记者于太原市国民师范学院旧址对面的小区中与晋源传统风筝手工艺人杨元恒就风筝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喂,在这儿,在这儿。”还没走到目的地,就能远远地看到杨元恒热情地向记者打招呼,穿着居家的衣服,不惧当天的大风前来迎接。“我这儿地有点偏,做风筝嘛,也得图个安静。”杨元恒边走边聊,有点微弓的背影藏着多年久坐制作风筝留下的腰椎病。
刚踏进杨元恒家中,映入眼帘的就是各色各样的风筝,有憨态可掬的小猪风筝,精致玲珑的蝴蝶风筝,还有威严霸气的长龙风筝,活脱脱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客厅的茶几上还有一副正在制作的风筝,“一旦开始风筝制作我就停不下来,别介意,咱们边做边说。”说罢,杨元恒拿起画笔聚精会神地在描绘风筝上的图案,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猪就展现在眼前。记者问道:“看来风筝对绘画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您之前学习过吗?”杨元恒停下笔,回答道:“之前没有学过,当初是孩子喜欢,我就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其间和许多制作传统风筝的老艺人讨教过,潜心学习过一段时间。”杨元恒好像陷入了回忆中,轻轻地放下画笔,抽出旁边的材料:“原来用的都是宣纸,现在都是这种布,又轻巧又耐用,十分适合制作风筝,时代在进步,我们手工艺人也需要进步,不仅是材料,为了让现在的孩子喜欢,我正在设计卡通类的传统风筝,更加符合当下小孩的需求。”
杨元恒向记者介绍道,最近几年,传统风筝的制作传承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地步,很多本来学习制作风筝的年轻人因为没有收益,生存艰难而选择了放弃,老一辈的手工艺人也年事较高,身体条件不允许继续坚持,在全国各大高校兴起的非遗项目专业、教学等也几乎看不到传统风筝的影子。断层严重,问题较多是现在传统风筝传承所面临的尴尬情况,杨元恒说道:“太原市现在还继续坚持制作和参加传统风筝比赛的人比较少了,前些年参加比赛基本是自费,那时候条件艰苦大家都是凭着对传统风筝的喜爱在坚持,山西风筝代表团更是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大赛的奖项,基本每次都能进前三。近年来,虽然比赛的主办方都会承担各类费用,但年纪大的去不了,年轻的许多都放弃了,全国都是一样的问题——传承断层。”说到这些时,杨元恒的眉头紧皱,握着手中的风筝有点感慨,缓缓地抹掉风筝上的灰尘,说道:“其实根本问题在于经济收益,传统风筝必须手工制作,做一个简单的需要一两天,但不够精致,没有市场,技巧复杂的又需要一个多月,产量肯定不高,也就导致了风筝销售上没有收益的问题;其次就是风筝要求的技巧种类较多,需要物力学、美术、动手能力、创意设计等,对制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最后就是某些老一辈风筝大师比较保守,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工艺技术来相互交流,有的甚至连徒弟都不收。”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杨元恒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制作传统风筝,对自己的技巧、设计理念等从不藏拙,会尽心尽力地回答好每个前来求教的学生。“我的学生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本身就一直制作传统风筝,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从武汉不远千里前来学习,细细地观察我的制作过程,虚心求教,非遗的传承正需要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杨元恒说道,“前些年在某所学校,校领导经常让我给孩子们上课,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最近在筹办一个专用教室,就是进行传统风筝的教学。”
传统风筝的断层问题还是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摆脱困境,走向振兴之路。记者问道:“传统风筝面临如此多的问题,有关部门有没有给予相关帮助呢?”杨元恒回答:“振兴传统文化是近些年我们国家的重点项目和主要任务,能明显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愈来愈浓,各类文化活动也频频出现,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的非遗工作总结会、文化展览、文化教学等活动也都会邀请我参加,与各项非遗文化项目的优秀工作者相互交流、学习,对我的制作技艺、设计理念、创新创意都有很大帮助,我们太原市风筝协会一直在定期举办风筝研讨交流会、放飞活动等,还有相关扶持资金也在慢慢落实。”用扶持资金解决收益生存问题,举办文化交流会共同进步,政策、文化教学来完善非遗工作者的理论知识,专用教室与活动进行传承等多方面的措施正在稳步实施。
传统风筝的制作需要长时间的静坐,已近花甲的杨元恒有腰椎病,不时得起身活动身体。他说:“一开始家人也是反对的,毕竟收益不高,但在长期的坚持和坚定的理念下,他们也改变了观点,现在都很支持我做风筝,曾经也会销售一些风筝,在家里经济稳定后就不再售卖了,我认为钱只要能满足日常生活就好,一直追求哪会有足够的时候,非遗手工艺人要明白这不是一个为追求经济的行业,这是一个担着社会责任感,必须将其传承下去的文化行业,要有准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清心寡欲才能在困难中锻炼出精湛的手艺。”
采访后记
采访结束后,杨元恒带着记者参观了家中的各类风筝,精妙绝伦的设计和技艺让人叹为观止,不来了解就永远不知道传统风筝中的高超智慧,就领略不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魅力。杨元恒每拿起一个风筝都是小心翼翼,高兴地扬着嘴角,滔滔不绝地为记者讲述制作风筝的过程和其隐藏的独特工艺,对风筝的喜爱流露在他拿起风筝时慢慢抚摸的手指间,每一个都是杨元恒的心血,每一个都是他对非遗传统风筝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