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岗北秧歌(太原市)传承人:何生荣
2018-01-08 14:06
何生荣,男,太原市,岗北秧歌传承人
“如何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岗北秧歌’,作为保护单位,我们的想法就是利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周末文化惠民演出这个舞台把它推出去,进而将其发扬光大,在文化市场占得一席之地。”6月3日下午,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又增加了一名新成员——群星太原岗北秧歌艺术团成立。在太原岗北秧歌艺术团汇报演出前,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做了这样的开场白。
太原“岗北秧歌”是流传在太原市北部尖草坪区岗北村一带的传统民间小戏剧。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岗北秧歌”又称为太原北门外秧歌,在太原和阳曲县、尖草坪区一带有着较大影响。
“岗北秧歌”从未有过专业演出团体,都是民间业余演出,演出的剧目大多是反映家庭生活和劳动爱情的故事,贴近农村群众的生活,亲切自然,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新时期文艺形式多样化发展,“岗北秧歌”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3年8月,“岗北秧歌”被列入太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重点保护。
太原市群众艺术馆的主要职能是丰富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艺术知识,推动社会文化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搜集、整理、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挖掘、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能否让太原“岗北秧歌”登上太原市群众艺术馆的舞台,成为都市人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决定试试。
太原岗北秧歌剧团共有27名成员,均为农民,平时除了下田劳作就是外出打工,唱秧歌纯属个人爱好。“岗北秧歌”地方方言重,外人很难听得懂人物的道白和唱腔。“若想让人喜欢上岗北秧歌,首先得让人们听得懂。”为此,太原市非遗中心抽调专人,并聘请省文联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张丽进村为该秧歌剧团做指导,从演员岗北秧歌剧团首演现场。 何玉梅/图
的发音到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从头开始。
《玉雕梦》是张丽专门为该秧歌剧团这次“进城”演出而改编的小戏,讲述了唐王李世民、香妃及石匠王六虎之间的爱恨情仇,全长50分钟。
一帮庄稼人白天忙着打工养家,晚上再进行排练,有时一练就到了深夜。“村里有些人不理解,一分钱不挣,也不知道图啥?”秧歌剧团成员大多是中老年人,对他们而言,用普通话背剧本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演员们断断续续排练半年时间,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了那么点样子。
岗北秧歌剧团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的首演时间为6月3日下午。岗北村距离市区约20公里,生怕路上堵车,一大早,秧歌剧团的成员便赶到了艺术馆。简单地彩排后是化妆,布置舞台。“以前都是在村里演出,也没太多讲究,第一次登上这么高规格的舞台,下面坐着的还是研究戏曲的专业人士,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太原岗北秧歌剧团团长、第五代传承人何生荣说。
担心自己记不住剧本,秧歌剧团演员杨翠林给自己选了个只有几句台词的角色。即使“跑龙套”,杨翠林依然很认真,临上台表演还在琢磨自己的形体动作如何表现更好。
《玉雕梦》演出结束后,张丽对该秧歌剧团的表演给予了肯定:“对这些没有经过任何正统学习,没有任何戏曲基础的剧团成员来说,能有今天的演出效果已经很不错了。”
太原“岗北秧歌”将何去何从,演出结束后,太原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和太原市群众艺术馆专门就此召开了研讨会。“‘岗北秧歌’虽然不是很正规,但是很接地气,今天看了后感觉耳目一新,但搬上省城舞台还需要精加工。群星太原岗北秧歌艺术团的成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太原市群众艺术馆馆办团队戏曲剧种内容,让广大戏曲爱好者有机会欣赏到岗北秧歌;另一方面也为岗北秧歌的发展提供了锻炼、打磨、成长、升华的舞台。群众艺术馆这么多团队中,这个团是非常有特色的,我对这个团队非常看好。”太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常峰说。
首演在何生荣表演的《劝戒烟》中落下帷幕,其高亢嘹亮的嗓音,婉转流畅的曲调,富有地方特色的口音,展现了原生态岗北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台下阵阵叫好声。
张建明说,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岗北秧歌”犹如老树绽发新芽,“以后岗北秧歌将作为太原市群众艺术馆的保留项目不定期演出,相信岗北秧歌能逐渐发扬光大,并撑起太原北部文化的一片天。”
据了解,“岗北秧歌”将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