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长子鼓儿词(长子县)传承人:李先玲
2018-01-08 11:32
李先玲,女,长子县,长子鼓儿词传承人
尧王故里,丹朱封地,千年古县长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千百年来,他们继承祖辈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不断吸纳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使长子这一历史文化名县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依旧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左手简板,右手鼓键,唱一声余音袅袅,道一句铿锵有力,演一段长子鼓儿词,李先玲心中无限欢喜。作为鼓儿词传承人,李先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她说:“文化的传承应该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我们共同去努力保护。”
李先玲(右二)在壶关大峡谷录制节目时和主持人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
年少学艺
“大眼女”偏爱鼓儿词
笑容甜美,谈吐文雅,虽年近五十,但三十多年舞台生涯,不仅丰富了李先玲的艺术人生,也锤炼了她的“精气神”,以致初次与她见面的人很难判断她的真实年龄。
1968年,李先玲出生于长子县石哲镇(当时岳阳乡)李家庄村。那时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哼一段小曲儿,极具乡土气息的音律伴随着她长大。待她长到四五岁时,便可以跟着别人哼唱。一年春节,村里排演《偷吃糕》,年幼的李先玲有了初次登台的机会。那一次,她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表演鲜活,唱腔准确,一时间她成了当地的小明星。因为有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所以很多叫不上她名字的人颇为亲昵地叫她“大眼女儿”。
“我还记得当时去表演,是我邻村的一个姐夫把我抱上台的,而演出的酬劳是很多平时吃不到的零食。”回忆起初次登台时的情形,李先玲记忆犹新。从那以后,她对曲艺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每年儿童节也成为了李先玲最期盼的日子,因为那段时间作为班里的文艺骨干,她每天都会忙着演唱彩排。当她的表演最终搬上舞台受到肯定时,她的心犹如浸润在蜜罐里。
15岁那年,李先玲正式拜师学艺,开始练习鼓儿词。提及为何在众多曲艺中偏爱鼓儿词,她说“:鼓儿词唱腔、填词显得更欢快一些,给人一种玲珑小巧的感觉。而我本人也比较活泼开朗,凡事比较乐观,大概是这种原因,让我在初次听到鼓儿词时便深深地喜欢上了。”
在拜师学艺的日子里,李先玲苦练基本功。最初的三年里,她不仅要练嗓子、背唱词,还要跟随师父到各地去演出。那时条件艰苦,很多时候外出表演都靠步行“。我记得有一年随师父外出演出时是正月初二,等回家时已经春暖花开了。”回想起最初外出表演时的情形,李先玲坦言那时很苦,但也很快乐,曾经的磨砺为她的艺术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嬉笑怒骂
“轻骑兵”表演接地气
对于鼓儿词最早的起源,很多资料已无从考证。李先玲记得当初拜师学艺时,师父曾告诉她,长子鼓儿词历史悠久,大概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至20世纪50年代。正是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令这一曲艺表演形式根植于当地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据李先玲介绍,鼓儿词风格独特,道具简单,只需一鼓一板一演员即可开场演唱,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文艺“轻骑兵”。鼓儿词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最早是一人自打自唱,伴奏乐器只用小鼓和挎板。清末至民国时期长子鼓儿词的伴奏乐器开始增加弦乐、打击乐,创造了一人多角的新的表演方式。上世纪60年代,伴奏乐器又增添了“京胡”、“二胡”、“板胡”、“低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相传,长子鼓儿词形成于上党地区,并广泛流行于长子及周边区县,是一种独具特色又影响较大的曲艺形式,至今仍流行于河南林州、河北涉县、晋中榆社等地。鼓儿词表演艺人道具多用“醒木”“、鼓箭”“、简板”,并配以板胡领奏,配以二胡、中胡、扬琴、笙、三弦和鼓钹,唱腔丰富,节奏欢快。
“鼓儿词在长治地区多采用长子一带的方言说唱,听起来更加接地气,所以备受听众喜爱。”李先玲说:“长子鼓儿词从表演形式、唱腔音乐、伴奏乐器到传统节目,都具有极为鲜明的地方特点,不仅对研究当地曲艺的历史现状与流变发展很有价值,对于研究当地的方言语汇、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等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回娘家》、《洞房唱起欢乐歌》、《光棍养儿》、《正月天》、《三月春风到农家》等吟唱时代新潮流、新风尚的新曲目,先后在当地以鼓儿词的表演形式出现,赢得广大曲艺爱好者好评。
3
苦心传承
“俏师傅”带徒走四方
22岁那年,对于李先玲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她披上嫁衣,成为了新娘。也是那一年,她正式出师,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到周边各地演出。当她第一次怀揣着700元“巨款”出门时,心中除了喜悦和忐忑,更多的是自豪,那是一个农村姑娘靠自己打拼赚来的“第一桶金”“。在那之前,我和妹妹两个人出门到太原,身上带的钱不会超过20元,其中不仅包含了我们的路费,还有我们的伙食费。”李先玲回忆道。
虽然是第一次带徒出门,但是因为有7年从师经历,李先玲打理起团队来显得从容不迫,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她都能坦然面对。至今她仍然清晰地记得,有一年冬天她带着徒弟到壶关县演出,不料,表演回来的路上突降大雪,一行七八个人被困在了山上。李先玲说“:那时大家骑着自行车,女演员脚上还穿着高跟鞋,真的是步履艰难。好在几个男同志扛上自行车,女伴相互搀扶,才慢慢下了山。那一天我们一直从壶关县桥上村走到平顺县苗庄村,几个人又累又饿,但是都不曾气馁。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找到了新的雇主,开始了新一轮表演。”
如今,每年李先玲都会带着团队四处演出,表演场次逾200场,每到一处都备受欢迎。而在观众的掌声与喝彩声中,她也感受到了群众对鼓儿词这一民间曲艺的热爱。面对众人喜爱,但后继乏人的现状,李先玲表示她会一直唱到唱不动为止,希望在那天到来之前,她可以将这门曲艺表演形式传授给更多人。
出处:中国刻瓷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