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苏保祥,男,长子县,潞麻种植传承人

主产于上党盆地的潞麻以色泽洁白,皮薄性韧,纤维修长,柔软光滑等特色,一向为麻的上品,享有盛名,称誉海内。但如今这片曾经盛产潞麻的土地上,已鲜见它绿色的身影,在人们的心目中,潞麻显然已经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不知再过几年、几十年,还会有人记得让长治人引以为傲的潞麻吗?

名称:长子潞麻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省级

传承地:长子县

传承人:苏保祥


“一熟天下贱”

0 1

9月21日,在长子县南漳镇东旺村一处农家小院里,65岁的苏保祥看着满院子堆放的金黄色的玉米,长叹了一口气。他说在30多年前的这个季节,潞麻已经成熟进入杀麻期了,成片成片的麻长到4米多高,青纱绿帐,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每到这时他的心里便充盈着喜悦。“唉,那景象已有些年头看不到了。”传统手工技艺潞麻的非遗传承人苏保祥语调悲凉。

东旺村苏氏文化研究会的民间学者苏平,原长治师范的教师,退休后他潜心挖掘研究整理潞麻的资料,经年不辍。苏平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倾注这么多心血,是因为潞麻曾是辉煌的“上党名片”,而他的家乡是潞麻主要的生产地之一。

潞麻学名叫大麻,原系野生植物,炎帝居上党时开始种植,北周时于上党郡置潞州,上党的麻始称潞麻。潞麻色泽光亮,皮质洁白匀称,麻皮从根到梢颜色一致,无杂色斑点,质地柔和,软绵利手,纤维有韧性,拉力强不易断,是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其中,尤以长子县和长治县交界处种植的潞麻质量最为上乘。据《潞安府志》载:当地农民“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苎”。早在唐朝前后,潞麻便行销海内外,被誉为“一熟天下贱”,潞麻如丝绸一样成为了贡品。

史载,当年,长子县、长治县交界处商家林立,麻行遍布,每到售麻季节,天下的麻商就从四面八方涌来,庞大的运麻队伍浩浩荡荡地把麻运往东至苏杭,南至湖广,北至蒙古、俄罗斯、日本,西至西域,后又从丝绸之路到达欧洲,盛况空前。苏平说,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潞麻都是做高档纺织品的极好原料,仅195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党全区这一年的潞麻总产量达600余万斤。而1949年后,长子县潞麻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麻皮出售、麻籽榨油、麻糁肥田是当地农民的生产习俗。“数百年来,在中国的北方,只要一提到‘大麻’,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潞麻,这是这片土地的无上荣光。”苏平自豪地说。2016年,长子潞麻入选山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逝去的辉煌

0 2

对于四五十岁的长治人来说,麻绳、麻袋、棉麻公司,这些词语离开的时间并不久远。但其实,麻和麻制品从人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却是不争的事实,潞麻也成为这次大型采访活动中,记者唯一没有见到实物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

苏保祥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化纤工业的迅猛发展,潞麻似乎在一夜之间便遭遇灭顶之灾。“现在,绳子都用塑料绳、尼龙绳,袋子都用编织袋,鞋底也是塑料鞋底、胶鞋底,谁还费那个力气种麻、沤麻呢?”苏保祥无奈地说。实际上,潞麻真正被大规模弃种,是从1982年到1984年,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潞麻种植随之大面积减少,甚至绝迹,各县的供销联社已经基本收不到麻皮了。

苏平认为,潞麻消失的一个原因来自比较效益。他说,长治县的高河、苏店,长子县的南漳、西南呈等地都曾是潞麻的主产区,但现在这些地方,迅速成长起了新的产业——大棚蔬菜。苏保祥调侃地给记者折算:“种麻还不如种西红柿挣得多,而且种麻太辛苦了。”

据介绍,潞麻制作的基本工序多达21道,复杂、讲究且严格。麻成熟时,要在伏天砍倒扎成捆,在地头挖3.5×5米见方,1.3米深的池子沤麻。这是一种技术活加重体力活,麻经过沤、晒后,靠手工揭麻皮,三四米长的麻,需要徒手从头捋到尾。麻刺扎在手上,满手大裂口子,是麻农们对种麻时代最糟糕的记忆,现在恐怕已经没人能忍受如此艰辛的手工劳动。

不过,苏保祥依然对潞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记者说,拿同样粗细的麻绳和尼龙绳对比,麻绳寿命在10~30年以上,尼龙绳的寿命是2~3年。特别是在浸水和曝晒的工作环境下,麻绳受影响不大,尼龙绳则很快就会发酥断裂。另外在使用中,尼龙绳打滑,麻绳则能紧紧咬合。“1982年,我做了条麻绳,用了35年现在一点也没坏。”苏保祥颇为自豪地说。

令人担忧的是,潞麻的确是暂时地消失了,与此一同逐渐消失的还有传统的技艺。苏保祥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学习潞麻的种植和制作手艺,掌握这种技艺的都至少在55岁以上,他难过地说:“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人都不在了,潞麻就真成历史名词了。”

那片永远的绿

0 3

和潞麻暂时消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麻制品已经成为一种畅销的产品,麻纤维产品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纺织行业的关注,导致目前国际市场麻原料日趋供应紧张。

苏平分析说,这是由于大麻制成品的一些特殊性能、绿色属性和稀少性,使其继续保持在很高价位。同时近年来,受环保观念影响,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著名品牌服装厂家相继引入大麻原料,使大麻更加稀缺。此外,许多国家为避免种植者在大麻中夹种供吸食用的毒品大麻(二者外形几乎没有区别),禁止大麻种植,使麻皮资源日趋紧张。据苏平介绍,当前国际上的大麻原料,约有八成来自中国,主要来自河南、安徽、甘肃等地,但论品质,都赶不上潞麻。

为破解潞麻的困局,苏保祥和苏平曾到晋城市阳城县的某纺织厂寻找销路,厂家负责人听说他来自长子县,脱口而出:“你们那里产的潞麻,质量没得说。”但这次努力最终无功而返,原因在于成本,由于潞麻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程序严格,工艺复杂,使得潞麻这种优质产品的价格居高难下。

苏平表示,虽然潞麻的麻皮具有吸湿、防腐、抑菌、消音的性能,但它消失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后续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大多数人认为麻皮的作用无非是制麻绳、织麻袋、纳鞋底儿,这种与传统手工业相伴相生的材料,显然是被工业时代的人们给遗忘了。在苏平的心底,潞麻是难以割舍的永远的绿,他用实地记录的方式拍摄了潞麻种植的全过程,放入文化部门存档,他更希望对于这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些政策的支持和措施的保护。

潞麻还未走远,因而破解传统产品及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如此地迫切。“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轻易放弃一种历史悠久的优质农产品,也许我们缺少的更是历史的智慧。”苏平说。


上一篇:【传统手工技艺】长子铜乐器(长子县)传承人:崔国斌

下一篇:【传统音乐】上党乐户(潞城市)传承人:王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