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传统戏剧】淮海戏(国家级)传承人:杨秀英
2017-03-14 10:07
杨秀英,1941年出生,江苏省泗阳县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淮海戏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淮海戏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理事,现任江苏省淮海剧团名誉团长、淮阴市剧协副主席、淮阴市政协常委等职。
杨秀英于1955年开始淮海戏舞台艺术生涯,至今已有整整五十年历程。五十年来,她主演的淮海戏传统剧目及现代剧目多达一百余出,在淮海戏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淮海戏观众及同行的爱戴和推崇,为淮海戏艺术的继承、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秀英同志戏路较宽,集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小生等行当于一身尤以闺门旦、擅长。由她主演的淮海戏《节妇吟》被江苏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艺术片;所主演的传统戏《樊梨花》、《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现代戏《生死怨》、《儿女情》等近十部剧目还先后由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录像播放;并有近二十个剧目的唱段分别在上海唱片厂、江苏音像出版社等音像单位录制成唱片、合式磁带发行,在淮海戏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还两次领团赴上海、两次进京演出,均得到专家、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在省以上艺术比赛或、会演中,她曾多次荣获优秀表演奖、特别贡献奖等奖励。
杨秀英同志为淮海戏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较高荣誉。她曾先后两次出席全国文代会,两次出席省市党代会,并被评为淮安市劳动模范、淮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工作者。1993年10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高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955年春天,泗阳县举行业余剧团汇演,希望从各个业余剧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泗阳县淮海剧团,杨秀英被抽上了。“可是,我7岁时没了父亲,母亲一个养活三个——姐姐、我和奶奶。因为家里穷,我到11岁才上学,当初到业余剧团唱戏,也是跟母亲保证不耽误家里的事情、不耽误学习才去的。
14岁进入泗阳县淮海剧团,15岁便开始正式排戏演出,18岁被选入江苏省淮海剧团,杨秀英清楚地记得,第一出戏排了现代戏《十棒头》之后,就排演了《樊梨花点兵》,后来到上海演出,引起了轰动。在省淮海剧团的日子,杨秀英一边学习一边排戏,集花旦、青衣、刀马旦、老旦、小生等行当于一身。由她主演的淮海戏《节妇吟》被江苏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艺术片;主演的传统戏《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现代戏《生死怨》、《儿女情》等近十部剧目先后由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播放;并有近二十个剧目的唱段分别被录制成唱片、盒式磁带发行,在淮海戏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9年5月,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退休后的杨秀英潜心带学生,如今她的学生成长了一拨又一拨,其中很多和她当年一样,成了淮海戏舞台上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就连女儿也不例外,从小受到淮海戏的熏陶,也成了省淮海剧团一名优秀的演员。
然而,在杨秀英看来,淮海戏的演出市场还是淡了,传承的任务也更加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