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传统舞蹈】邳州跑竹马(国家级)传承人:屈绍金
2017-03-14 09:02
从小结缘跑竹马
春节刚过,位于市区30里外的找墩镇摊上村跑竹马协会大院里,热闹非凡。十多名年轻人正挥舞着马旗,围着圆阵匀速跑动,衣着简朴的屈绍金站在队伍中间,耐心纠正和指导着每一个动作。
他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邳州市跑竹马代表性传承人屈绍金。
1956年,年仅12岁的屈绍金就与跑竹马结下了不解之缘,跟随爷爷及父亲在跑竹马中串场。从1956年2月开始跑竹马至今,一练就是五十七年,从12岁的青发孩童到70多岁的白发老人,屈绍金无怨无悔热爱着跑竹马这门行当。
他当文化站长35年,为了跑竹马演出,没有一年在家过春节;他自费15万元,延续跑竹马的生命,最终使其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母亲患病十年,他忙于跑竹马演员培训, 没有好好照顾过;有人问,跑竹马就那么重要,他说:“跑竹马就是我的命根子”。
邳州跑竹马俗称“竹马会”, 又称“竹马舞”,取材于十三世纪后期鞑子踏马游春的故事,是邳州地区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者腰间系挂着“竹马”或“麒麟”,手挚马头、麒麟头,身穿古装戏服,着彩妆,扮装成古代戏剧人物,表演出各种跑马阵势,其服装、道具、跑马舞蹈、音乐等技艺都独具地方民族民间艺术风格特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有许多珍贵的传统民间舞蹈、民间艺术早已销声匿迹了,而跑竹马艺术能在邳州传承下来,坚持演出,并发扬光大,这要归功于屈绍金的孜孜奋斗和不懈追求。
圆梦竹马入非遗
2006年,获悉省里组织各地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了35年文化站站长已退休的屈绍金喜出望外,他要让他心爱的跑竹马能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他没告诉爱人便将准备盖新房的3万元积蓄,连夜赶到苏州购置所需服装、道具及锣鼓乐器。在炎炎的烈日下,“竹马”舞复排了。屈绍金和40余名跑竹马演员摸爬滚打在一起,渴了就喝一瓢水,累了就在场地打个盹,15天的排练很快就过去了,邳州跑马竹顺利通过徐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验收并申报江苏省文化厅。2007年3月,邳州跑马竹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邳州跑竹马”入选省首批非遗“记忆工程”试点项目。
培育竹马传承人
为了让竹马舞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从2006年起,屈绍金举办跑竹马传承培训班12起,培训跑竹马演员100多人,为群众演出500多场次。所用经费除了向社会集资外,其余均由屈绍金支付。邳州跑竹马能得到不断的传承,屈绍金功不可没。
邳州竹马协会成立后,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邳州跑竹马定期不定期在全市各大乡镇进行演出。邳州跑竹马还跑出了邳州,所到之处,掌声雷动,反响强烈。2013年12月,邳州市政府印发了《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邳州跑马竹保护规划(2013—2023)》。为落实好市政府决策,屈绍金积极奔走,定期组织开展跑马竹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在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前提下,屈绍金利用课外活动和业余时间,用3个多月的时间培养了40多名小学生。2013年8月,江苏省第11届“五星工程奖”表演艺术类广场舞蹈比赛在苏州举行,由滩上小学36名小学生表演的“快乐竹马娃”受到评委及观众高度好评,成功晋级。
半个多世纪以来, 屈绍金与邳州跑马竹相依为伴,有过无数的心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和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注及专家学者的肯定。2013年4月20日,《光明日报》以《寻找基层最美的文化工作者——屈绍金竹马跑马跑进生命里》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屈绍金事迹和他的跑竹马事业。屈绍金常说:邳州跑竹马记载着邳州的悠久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愿望的生动表达,这一优秀传统民间舞蹈,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我要拼尽全力来保护它,传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