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传统音乐】高邮民歌(国家级)传承人:王兰英
2017-03-13 15:54
每天清晨,75岁的王兰英,都会早早地起床。
买菜回来,就是做饭,打扫,坐在院子里,等着孩子们下班。午后休息一会,又要忙着晚饭了。收拾完一天家务,看一会综艺节目,王兰英睡得也很早。
王兰英现在的生活,和很多农村老奶奶们一样,在晨曦夕照之间,守着一方小小的院落。只不过,偶尔的,她还会抬头,看看房间上方挂着的一张巨幅黑白照片。照片上的自己,牡丹锦衣,清音通透,一曲《数鸭蛋》,唱红了大江南北。
那一年,王兰英21岁。
农家独女,枕着民歌长大
水城高邮,鱼米之乡,碧波之上,千帆竞过。
氤氲的水汽,滋润了高邮人的嗓子,嘹亮的号子和渔歌响彻云霄。出生在农家的王兰英,每晚都是在祖母的民歌声中,悄然入睡的。
“那时候的民歌,非常自然纯朴,歌词也格外简单。”王兰英回忆说道,“就像《数鸭蛋》:一只鸭子一张嘴,两只眼睛两条腿。两只鸭子两张嘴,四只眼睛四条腿……依此类推,还能在民歌中学算数。”除了《数鸭蛋》,祖母还会唱很多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的民歌。可以说,王兰英是枕着民歌长大的。
王兰英是家中的独女,从小就读的私塾,没上几年,简单认识些字,就没有再读下去了。祖母逐渐老了,父亲忙于大队劳作,母亲患上眼疾,10多岁的王兰英,就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田地里,挥洒着王兰英的汗水,也飘扬着她高亢入云的插秧号子声。
那时候,运河高邮段正在进行拓宽工程,王兰英也被调到了工地上。“因为可以拿钱,所以硬着头皮也要去。”瘦弱的她,需要和9名精壮汉子一道,用力打夯。力气当然是拼不过的,别人也会担待她些。交换的条件,就是让她在空闲时,给大伙唱首歌,鼓个劲。“让我唱,我就唱,也没有经过什么训练,张口就来,就凭的一条好嗓子。”
1955年的时候,王兰英代表武安乡参加了高邮县会演,在那次会演上,她所演唱的《数鸭蛋》、《小小刘姐姐》等民歌,一炮而红,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我那时候嗓子好呢,多高的音唱起来都不吃力,旁边要是站着人,会觉得‘炸耳朵’。”很快,她就接到了通知,代表高邮县,参加扬州专区的文艺汇演。
很快,王兰英又接到了喜讯,她可以代表扬州,去南京参加全省比赛了。消息传来,整个武安乡都沸腾了,
演唱之前,王兰英想都不敢想的好事,还真落到她的头上来了,她们能够去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了。
1957年2月,这是铭记在王兰英一生中的一段岁月。从高邮到扬州,从南京到北京,她用一首小小的《数鸭蛋》,唱出了大名堂。进了中南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王兰英还没有从北京回来,她为周总理献歌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高邮的各个角落。当她踏上家乡的土地时,她立刻受到了英雄一般的礼遇。走在大街上,她能感受到,很多人投来的羡慕目光。就连她的家人,也被四处追捧。
“那时候,开什么会议,都会叫上我,去做演讲,就是去讲给周总理唱歌的事情。
正因为她的特殊经历,她还被选举为大队里的妇女主任。就在那时,王兰英错过了一生都后悔不已的好机会。
“当时,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想招我进团,团里的主要领导来了好几次,
她在征求家人的意见后,决定放弃这次机会。而这次放弃,也成了她艺术生涯中的最大转折点。
为了照顾4个孩子,王兰英辞去了工作,
50年后,重新唱起《数鸭蛋》
在一次高邮文联的会议上,王兰英也受到了邀请,并想让她再唱《数鸭蛋》。,面对着台下热情的观众,映照着台前五彩的灯光,王兰英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21岁时,站在北京舞台上的辉煌感觉。一种久违的冲动,在她的身体里蔓延了开来,开口唱道:
“小小鸭蛋两头光,什么人收来上炕坊,孵上一对黄鸭子,大鹰叼来云头上。呱!呱!咦啧啧来,咦啧来,呱!呱!呱来呱去不成双啦!咦啧啧来,咦啧啧来,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