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祝赞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国家级)
2017-09-27 14:08
【名称】:祝赞词
【类别】:民间文学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
【项目简介】:
祝赞词,是蒙古族极为典型的传统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蒙古族祝词、赞词的一般统称。古代人以为世间的一切都由神灵支配,出于尊神、敬神、求助神灵的保佑和恩赐的需求,因而献歌献舞,供奉神灵,于是产生了各种祭祀仪式及与之相应的祝赞词。
祝赞词,也称赞颂词,蒙古族民间文学形式,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祝赞词是中国北方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韵调、语言自然流畅、兴致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祝词、赞词,统称为“祝赞词”。
祝赞词(伊茹勒)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礼仪,但并非一定要在隆重的场合才使用,即使在一般交往中,彼此问候,并相互致以美好祝愿,也是蒙古人的日常礼仪。按蒙古人习俗,致祝词要分场合和对象。在不同场合,或对不同对象,致祝词内容也不相同。诸如在搭建新蒙古包、做毛毡、狩猎、嫁娶等场合都要吟诵喜庆的祝词和演唱美好的赞歌。
祝赞词是以朗诵诗形式出现的蒙古族特有的文艺形式。自古在蒙古族民间流传,分布广泛,历史悠久。
蒙古族祝赞词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它体现和传承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历史价值,是研究古代、现代蒙古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学、说唱、音乐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蒙古族祝赞词源于蒙古族人的社会生活,用独特的形式反映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也反映出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深厚内涵。但因所分布的地域、不同部落迥异的风俗习惯、方言的差异等种种原因,流传于各地的伊茹勒(祝赞词)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底蕴浑厚,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祝赞词(伊茹勒)艺术地方特色非常突出,较完整地保存着其原生状态。
祝赞词在蒙古族民间生活中营造出和谐与喜庆的气氛,在传承草原文明、协调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蒙古族祝赞词蕴含着游牧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语言激扬、感情奔放、形式多样,在群众中影响广泛,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学的研究价值。
2011年,祝赞词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