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粤绣(广绣)(广州市)传承人:梁桂开
2017-09-19 11:24
梁桂开的母亲卢燕宽自小就拜师学艺,能拿起针线,绣出各类型的花草、小鸟,交货给大洋庄。梁桂开受到母亲的影响,6岁便跟随母亲学习广绣的基本刺绣技艺。母亲起图稿,梁桂开则按照要求从简单的花卉、树叶、树杆、五角星绣起,逐渐的运用色线熟练地刺绣一些复杂的图稿。
1957年3月,梁桂开进入广州市黄埔刺绣社拜黎煊(当时是技术级别最高的八级工,曾参与刺绣《孔雀紫荆》入选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为师学习刺绣技艺。尽管梁桂开只读了三年书,文化水平低,但她勤学苦练,精心钻研,在三年学徒时间里,掌握了山水、花鸟、床上用品、被面、靠片等的 刺绣技艺。在针法上更是掌握了几种独特的针法,如留水路、押色绣、扭眼、钩勒脚、珠针等。
1965年至1966年在广东省手工业局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广绣刺绣工作。其中在1965年7月至10月到江苏省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师从任嘒娴、李娥英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工艺美术大师,学习人像刺绣、小乱针法(主要刺绣猫、狗、白孔雀)等苏绣技艺。之后在该局工艺美术研究所参与刺绣了广绣绣画《麦贤得》,供该所展览。这是梁桂开第一次刺绣人像。不久,梁桂开又刺绣出《女服务员》、《迎贵宾》等人像画。
1966年10月至1995年12月,梁桂开分别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实验工厂、广州卫东机绣厂、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广州绣品工艺厂师从苏文、朱开、许炽光、林章等广绣著名艺人。
在从事广绣刺绣的40多年时间里,凭着对广绣技艺和事业的兴趣和执着,梁桂开克服了不少困难,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和辛勤劳动,工作兢兢业业,技术精益求精,刺绣技艺比较精湛、娴熟、全面,得到了业内的肯定和认同。此期间,她参考刺绣了不少享誉中外的优秀的广绣精品。这当中,既有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也有赴法国、日本、德国、匈牙利、美国等国家参展。既有被省市各级政府选作礼品赠送给国际国内贵宾来宾,也有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2003年8月至今,梁桂开返回广州绣品工艺厂带徒授艺,同时拿起针线继续刺绣。这段时间她参与刺绣广绣绣画屡获殊荣,同时,她精心指导辅导的艺人也学有所成,其中杨伟璇、伍洁仪在2008年分别被评为手工刺绣的高级技师和技师。
梁桂开从事广绣刺绣40多年,既继承了母亲的技艺,又学习和掌握了列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广绣的针法和表现手法,并把这些针法和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到日常的刺绣工作中去,有所创新。她参与刺绣的肖像画《麦贤得》,把以往采用的黑白色线改为由黑到白的七个色阶(一黑七色)绒线,施以丝针、辅助针,结合年轻人脸部绣纹,由粗至细的丝绒施绣,使画面庄严而不呆板,较好地表现了战斗英雄麦贤得英勇抗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往绣红棉花,在颜色方面采用一片红,只有色泽的深浅,缺乏画面的光感。 梁桂开大胆尝试,在花瓣向光的部位用与其色阶反差较大的浅白颜色的丝绒,配合“撕针”、“渗针”、“撒插针”绣出高光,使红棉花更具立体的质感效果。现在,以红棉花为题材的绣画,成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省市人大及社会各界用作礼品馈赠国内国际贵宾来宾。 梁桂开参与刺绣的作品都是负责绣制重点部分和关键技艺部分,《果香》以石榴成熟香气引来小鸟取吃的画面为主题。通过广绣多种针法,把石榴色彩鲜艳,果形别致的形态刺绣在绸缎上,再衬托上小鸟取吃果子生动灵巧的神情,使得画面起到恰当的点缀饰衬作用。绣小鸟眼睛,梁桂开打破传统的扭针法,而选用续针细绒施绣,再绣出高光,使小鸟更生动。
绿映轻舟》以水乡风景为题材,在大片的蕉树林中,错落有致地座落着几间村屋,一条小河弯弯,一条小舟悠然其中。画面写意流畅,十分恬然。梁桂开把画意与现实的实物形态结合起来,凭多年的经验,用同色线,明暗、深浅的绿绒,远处的蕉林用平常极少用到的小乱针绣出其若隐若现的朦胧感;近处的蕉林用续针、撕针去施绣,使蕉林层次丰满,远近有致,茂盛而有序,清晰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