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d665c2f0b45d552d57218f58beb5c7c1_78619129_1.jpg


蔡奇文,中医临床硕士,主治医师,石氏伤科第六代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名中医工作室核心成员,从事骨伤科临床与科研工作10年。多年来不断潜心研讨石氏伤科针刺治疗法,在骨伤疾病治疗领域另辟蹊径,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主编《国医大师石仰山》。现任上海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青年委员,“石筱山伤科学术经验研讨中心”研讨员。

大学毕业,他并没无机会留在附属医院,和很多同窗一样,在区级医院谋生。好在,他拜在国医大师石仰山门墙,终身的命运就此改变,“一天的门诊,最多看到180位病人,极度透支,但也欣悦无比,很单纯,不圆滑,不应付,只知提手救人。”

国医大师石仰山老人对他的提携是厚重的,“高山就是高山,耳提面命,他希望我水滴石穿传下去,石氏伤科除了手法,药物,还有一门针法,濒临失传。”

石氏针法是进针快,捻转得气,不留针,起针立竿见影。“当年在十六铺小东门一带,伤筋动骨,五劳七伤的码头工人多找他治疗,黑漆漆满屋子全是人,他观舌苔把脉象,针刺捻转,停一两分钟,期间就是唱方 ,一笺药方甫毕起针,那些汉子千恩万谢离去。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伤科便有七八家,石氏成为魁首,十三科一理贯之是核心。”

蔡奇文年幼时体弱多病,感冒发烧不断。5岁的时分有一次发烧处理不当,延绵成哮喘。自此当前,年年秋冬季,他都饱受困扰,去中医院,无外乎输液吃药,只能缓解,无法根治。后来他由于哮喘常常缺课,也没机会像其他孩子般出去游玩,便在家里胡乱翻一些书,三国水浒,金庸群侠,都是在那时读完的。

高考时,他都选了中医类。既是对传统文明感兴味,又由于从小到大,中医也没有治好本人的哮喘。家里人也说,“你去学中医,将来可以尝试把本人的哮喘治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读上去,他真学得了不少本领。尤其是针灸,兴味浓厚,一度想要再读个针灸的双学位,由于课程冲突作罢。但是在课堂练习中,也无机会在同窗互相之间针刺,积累经验。

蔡奇文第一次给病人针刺,对象是本人家中的一位阿姨。长期便秘,曾经五六年光阴。蔡奇文在其上巨虚等穴位一周施针三次,慢慢就好了。“针灸见效如此之快,让我树立了决心。”

石氏传承

毕业后,蔡奇文去了黄浦区中心医院。进黄浦区中心医院时,张亚声老师对他说,既然要去黄中心,一定要进石氏伤科。其时,正值石氏伤科被评为非物质文明遗产,各种荣誉课题纷沓而至,门诊量迸发性增长。石仰山老先生德高望重,业已退休。他的徒弟,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邱德华、李浩钢等前辈在掌管科室工作。蔡奇文也在紧密的临床工作中得到了极大的成长。

初进石氏伤科,蔡奇文先跟着李浩钢主任、邱德华主任、王敖明主任等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抄方。一些石氏传统的方剂,如牛蒡子汤,椎脉回春汤等几十年用上去的经验方,都会屡屡见到。

石氏伤科是享誉上海的一大中医骨伤科流派,1880年光绪年间,石兰亭先生从江苏无锡举家迁居沪上开设诊所,悬壶济世。第三代传人石筱山、石幼山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中医百家争鸣之时,在新城隍庙开设诊所,治伤正骨,是为石氏伤科之奠基。其时沪上骨伤科八大家,石氏为首。

国医大师、上海市名中医石仰山先生,是石氏伤科的第4代传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即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及针灸。蔡奇文进入石氏伤科时,石老曾经退休不坐诊了,但是每一两个礼拜都会到医院看看,讯问一些情况,关怀工作的发展。

2010年底,石仰山老先生提出,石氏伤科还要继续传下去,重生力量要跟上。于是李浩钢主任,邱德华主任,分别挑选了一名徒弟,自2011年始,蔡奇文正式拜了邱主任为师,成为石氏伤科第六代弟子。

石老有两个工作室,分别是国医大师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蔡奇文是其中的核心成员。石老也很看好这位踏实、勤奋的第六代弟子,他对邱德华主任说,这是一个好苗子,要好好培养,将来委以重担。


上一篇:【传统医药】中医正骨疗法(石氏伤科疗法)(上海市 国家级)

下一篇:【民俗】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上海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