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爬山调(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国家级)
2017-08-30 14:44
【名称】:爬山调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文化馆
【项目简介】: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爬山调的艺术风格源于古风,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同时它也深受《敕勒歌》、《木兰辞》等北朝民歌的影响。
爬山歌具体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据记载,当时绥远城将军放垦土地,大量招集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族移民。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的民歌带到内蒙,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了融合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民歌特点,吸收蒙古、回、满等民族音乐元素的爬山调。爬山调可分山区爬山调和平原爬山调两种类型,前者以武川为代表,后者以河套地区为代表。爬山调还有室内、室外之别,室外爬山调多由男性演唱,以劳动歌、社会歌、生活歌和爱情歌为主;室内爬山调多由女性演唱,以生活歌、爱情歌和恩怨歌为主。
爬山调唱词短小精悍,多用乡土方言重叠词,字数无定,虚实相间。音乐以徵调式、商调式和宫调式居多,大都采用两乐句的乐段结构,下句多是上句的变化重复。节拍以二拍子或四拍子为主,偶尔也能见到三拍子或变换拍子。除常见的五声音阶旋律以外,六声音阶甚至七声音阶的旋律在爬山调中也能见到。其艺术风格大都高亢粗犷、开阔奔放,善于运用比兴、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
爬山调内容丰富,历史传说、民众生活、爱情歌咏、军民情谊等均是其常见的题材。其代表性曲目有《想亲亲》、《阳婆里抱柴瞭哥哥》、《大黑牛耕地犁黄土》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爬山调演唱者。爬山调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口头艺术形式,它为促进内蒙古地区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各民族的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爬山调的生存环境正逐渐变异,许多优秀的爬山调歌曲已濒临失传,亟待整理保护。
爬山调流行的主要区域是大青山地区(后山调)。它的特点是:节凑自由,音域宽广,大跳较多,拖腔悠长。听起来刚健挺拔,高亢奔放,体现山区人民的气质与胸怀。爬山调取材广泛,或历史传说,或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或针贬时弊,或控诉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或歌唱新生活,或颂扬美好爱情,或赞美军民鱼水情,或歌颂共产党。
爬山调的词曲关系有些是固定的,但大多数并不固定,可以以景生情,即兴填词。爬山调的歌词,基本上是以七字句为基础的,有多于七字的,有九字的,十字或更长的句子。
唱词短小精悍,语言多用乡土方言重叠词,字数无定,虚实相间,虚句多用自然物作比,实句则直抒情怀,有时唱词也采用描手法。
即兴演唱也是爬山调让人称道的一点。演唱者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内容合辙押韵,通俗上口。
爬山调以徵调式、商调式和宫调式为多。大多是两乐句的乐段结构,下局大多是上句的变化重复,上下乐句的落音一般是属、主关系,或同主音的八度关系。爬山调中还有一种下句完全重复上局的乐段结构,还有一种是以垛句方式扩展结构的乐段形式,此外,还有以四个短句构成乐段的爬山调,节奏较有规则。
爬山调节拍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偶尔也能见到三拍子或变换拍子。除了五声音阶的旋律常见外,六声音阶甚至七声音阶的旋律也能见到。爬山调节奏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2008年6月7日,爬山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