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

【保护单位】: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

【项目简介】:

勒勒车是蒙古式的牛车,又名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 
  勒勒车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从秦汉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它车身小,双轮大,完全用桦木、松木、柳木、榆木制成,不用铁件,便于制造和修理,而且易于在草原上行走,被誉称为“草上飞”,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勒勒车已逐渐为机动车所取代,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难以见到。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且后继乏人,因此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东乌旗地处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目前仍存有一定数量的勒勒车,种类也比较齐全,具备保护勒勒车制作技艺的条件,有关方面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迅速展开工作。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生活器具制造技术,起源于汉代,在蒙古族长期战争、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勒勒车制作工艺体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但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勒勒车已逐渐被机动车取代,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为数不多。

2006年,“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下一篇:【传统技艺】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