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二人台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保护单位】: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以及接壤的晋、冀、陕北部区域的重要地方剧种。学术界认为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 由山西的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音乐元素而形成在内蒙古,发展在五省区,融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的地方戏,因早期是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而得名。

二人台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二人台代表剧目有《走西口》、《打樱桃》等,多取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恋爱、叙述儿女情长等内容为主,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风格流派上有“西路”与“东路”之分,呼和浩特地区二人台属西路二人台。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在演出形式上,可分为打土台儿和打坐腔。另有牌子曲的演奏,俗称“耍牌子”,是二人台表演艺术的组成部分。

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区、忻州地区;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盟、雁北地区、张家口地区。二人台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有《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 
  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黄河中游两岸及长城内外的农区,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二人台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碰撞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朴实的故事情节、悠美的旋律音调、热情的表演手法、亲切的方言道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戏剧】哈哈腔

下一篇:【传统戏剧】白字戏(广东省汕尾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