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许保太,68岁,山西晋城高平市寺庄镇北王庄人,2013年被评为市级非遗技艺传承人。他是“许氏盔头”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自爷爷辈起,戏剧盔头制作技艺已传承了160多年。

6月5日,晋城市文体宫广场。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正在举行,晋城市五位“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得主同台献唱。舞台一侧,分布着29家展位,许氏戏剧盔头是其中一家,左邻琉璃,右傍剧琴,都在现场展示传统手工技艺。演出完毕,“梅花奖”吴国华特意到他的展位前拉呱,向同行小辈推荐,“许氏头盔可是地道的上党货。”

“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陈素琴……晋城戏剧界几朵‘梅花’谁没戴过我做的头盔?”许保太感慨,“上党戏剧老前辈吴国华的母亲吴婉芝、父亲郝同生、姑姑郝聘之,一家三代名角儿,当年也戴的是我父亲做的盔头。”

戏剧界素有“南方服装,北方盔头”之说。“宁穿破,不戴错”指的便是盔头——戏剧行最重要的行头之一。山西高平市是戏剧之乡,晋城市数得上来的上党梆子名角儿多出自此地。那么盔头最地道的制作者也同样出自高平,毫不奇怪。

如果你认为舞台上光彩熠熠的盔头主体制作材料是金属片就大错特错了——纸是做盔头的主要原料,传统做盔头用的都是纸袼褙。

且看许保太是如何让平淡无奇的麻纸变身——

从浆纸泡水打浆糊开始,再拿水濎,濎够24小时,也就是俗话说的一个“对时”,再打13层到16层褙子。这是第一道工序。基础材料有了后,经过取样、打样、雕花、掐丝、扎边、刷胶、沥粉、油漆、贴金箔、上色、串珠……组合定型后还要反复贴白金或黄金,刷清漆多次,总共需要41道工序。

老俩口各司其职,许保太负责雕花、扎边等力气活儿,老伴儿郜改英负责画样、掐丝、刷胶等细致活儿。

回过头再瞧许保太的工具:无非钳子、剪刀、刻刀、锥子、刻板等,不少自己制作,叫不上名字,但用来称手、顺心。

“以前,绒球、珠串、吊穗都买得到,现在全靠我做。比如绒球,得买真丝,否则没有光泽度,不能根根纤毫直立;买回来后,还得根据需要染成不同颜色,你看看老汉的手。”郜改英拉过许保太的手,上午刚刚染过红丝,整个掌心还一片红色。“制作过程中,使用的胶水和布料都十分讲究,贴布料、贴金箔的时候,要看火候,贴早了没有亮度,贴晚了又粘不牢靠。制作戏剧盔头还是个功夫活儿,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对色彩搭配有所了解。”

许保太会做多少种戏剧盔头?他掰着指头细数:太监帽、内相帽、宫娥帽、太师帽、帅盔、龙凤冠……100多种。

d43d7ecb99e618d4217404.jpg

出处:黄河新闻网


上一篇:【传统技艺】上党剧琴制作技艺(晋城市)传承人:张文强 

下一篇:【传统技艺】阳城琉璃烧制技艺(晋城市)传承人:崔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