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琉璃咯嘣”制作技艺 (晋城市)传承人:宋德炉
2017-07-03 14:03
“ 琉璃圪蹦”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 ,是一种特殊的音乐玩具。起源于明代,历史上在我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曾在民间广为流行。每逢春节,孩子们便手持这种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尽情地玩耍,大街小巷都会传出清脆悦耳的“咯嘣”声。它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琉璃咯嘣”是用紫红色玻璃制成,头大,呈扁园形,中接细长管,其壁很薄,重量很轻,底部平面,轻薄如纸,用嘴唇含瓶口轻轻吹吸,其底部玻璃薄面即上下颤动,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咯嘣、咯嘣”的声音,十分清脆,富有节奏,特别动听,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物美价廉的节日玩具。 如今,“琉璃咯嘣” 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从曾经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黯然失色、悄无声息,难得一见了。
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冯匠村的老艺人,是我市手工制作琉璃咯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宋师傅从15岁起就在父亲的传授下学习琉璃咯嘣制作技艺,今年已经62岁了。琉璃咯嘣制作技艺比较复杂,首先要有坩埚炉,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动手盘一个火炉,火中间放置坩埚,坩埚里盛着原材料。配制的材料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酸钾、铜、硝、硼砂等。用大火熔化开玻璃,等温度合适时,再用剪刀进行吹、推、墩、烤、修口等,最后冷却成型。其中火候的掌握最为关键,差之毫里、失之千里。 因为“琉璃咯嘣”无法用机器制作,只能用纯手工制作,如今已经基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据宋师傅说他很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是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人不多,没有人来愿意学,“琉璃咯嘣”极可能成为即将消失的记忆。
出处:晋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