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婺剧变脸、耍牙(浙江省)传承人:姜志谦
2017-05-29 09:15
姜志谦 男,汉族,1941年生,浙江兰溪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是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江山)·变脸代表性传承人。1955年考入汤溪婺剧团工作,1959年转入江山市婺剧团工作,1983年调入江山市文化馆工作,1989年6月到1996年10月借调市文化局,筹办“江山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2001年江山市文化馆退休。江山市婺剧团的前身是五恒剧团,属二合半班。1951年7月徐恒福舞台与五恒剧团合并,取名五恒剧团,1955年5月改为汤溪五恒剧团,1957年改为汤溪县婺剧团。1958年底迁入江山称江山县婺剧团。1987年11月27日,江山撤县设市,始称江山市婺剧团。江山市婺剧团,以演出乱弹、徽戏为主,昆腔为副,也演高腔、滩簧、时调等,戏路宽广,行当齐全,剧目丰富,特色鲜明。不但擅长演出传统戏和历史戏,更擅长演出新创现代戏,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三并举”剧团。1955年,姜志谦考入剧团后,开始学习演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艺术表演能力不断提高,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金华、丽水、衢州、上饶等地有一定的影响;创作编排的《松林斗虎》到北京参加过国庆献演,并被中央新闻摄制成电影,是当时文艺届的著名人物。其主演的《双阳公主》、《双合印》、《三请梨花》、《梅姻缘》、《火烧子都》等节目,非常具有特色。婺剧“变脸”特技风格在全国剧种中实属罕见。它可以分“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通过演员的吸气、抹油彩、吹粉、变换脸谱等技巧来进行。通过“变脸”来展现剧中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实现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变脸”是人物情感变化的表现手法之一。主要剧目有:《火烧子都》、《七星灯》、《临江会》、《断桥》、《玉蜻蜓》、《活捉三郎》、《孔明拜斗》、《九件衣》、《三官堂·踢宫》等。“变脸”由张新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八十二岁亡故)传承给姜志谦,再由姜志谦传承给毛向阳(1970年生)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