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象山竹根雕(浙江省)传承人:张德和
2017-05-28 11:22
张德和,浙江省象山县人,1955年出生,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竹根雕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竹根雕专家委会主任、第一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象山竹根雕行业的“奠基者”和“领头羊”,痴迷根雕近三十载,锲而不舍,上下求索,先后自创竹根雕仿古法、局部巧雕法、乱刀法、大写意,不仅把濒临绝迹的中国竹根雕艺术推向新高峰,而且还影响早就了一大批艺术新秀。象山竹根雕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名闻遐迩,直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竹根雕艺术之乡。张德和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山区一贫困农家,初中刚毕业父亲病倒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矮小瘦弱的张德和就去学油漆技艺,跟着师傅走村穿乡,挣一些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张德和自小聪颖勤奋,在学油漆的同时,他还自学绘画、雕刻等技艺,深信艺多不压人。张德和是幸运的,1978年,三中全会的春风拂来,国家放宽政策,私人可以兴办工厂,张德和看到机会来了,他想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和天份干番事业。象山地处浙东沿海,家乡是竹海满山遍野,每当秋冬季节,山民们修整竹林,砍掉竹子,到处都是竹根,被当柴火烧都嫌麻烦。张德和骑着自行车来到宁波城里的工艺美术厂,看到许多出口的竹根雕,很受国际市场欢迎。张德和想,竹根雕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一门民间艺术,以前在浙东一带也曾兴盛一时,他的灵感油然而发,决定在家乡办一家竹根雕工艺美术厂。万事起头难,张德和不知竹根雕产品从何下手。经多方打听,他了解到上海外贸公司有位“老法师”,对竹根雕产品十分精通,张德和决定不揣冒昧前去求教。没人引见,张德和以寻找亲戚的名义来到上海市的公安机关,请民警帮忙“指路”。那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张德和摸黑找到了“老法师”的家。面对素昧平生的乡村青年渴求的目光,“老法师”不忍拒绝,他带着张德和来到一个外贸产品的仓库,告诉说,只要你能做出同样的产品,我帮你打开出口市场。张德和依样画瓢,精心雕刻,第一批100个竹根雕送到了上海外贸公司,“老法师”看了非常满意,赞叹不绝,这笔订单张德和挣了2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张德和趁热打铁,扩大生产规模,短短5年间,张德和的产品打入1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小有名气,然而,接着却是各地跟进风起,一些同行争相模仿,互相低价倾轧,但产品档次和质量不高,造成了行业危机。张德和痛定思痛,反省思考自己的路子。他认为,竹根雕说到底是一件艺术品,而艺术最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低档次重复。只有提升竹根雕的艺术含量,创造个性,才有新的生路,他决心另辟蹊径。经历艰难的探寻摸索,张德和终于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不似而似”的现代审美理念中得到启发,推出了“局部雕法”,所谓“局部雕法”,就是对竹根的雕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多地保留竹根雕的自然特色,以体现返璞归真的情趣。接着,他又发明“乱刀法”、“连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法”。他的艺术创新,开辟了竹根雕艺术的新天地,被称为“中国竹根雕艺术的一次革命”,也使一度滑坡的浙东竹根雕艺术产业起死回生。于是业界有了“世界竹根雕在中国,中国竹根雕在浙东,而浙东最好的竹根雕当数“张德和”的说法。199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张德和的竹根雕作品首次应邀出国展出,立即引起了爱好艺术的法国人的关注。法国电视台、《费加罗报》、《欧洲时报》等数十家海外媒体作了报道,称张德和竹根雕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此后,他的竹根雕作品又多次到欧洲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交流。他的作品在台湾宜兰艺术中心展出期间,短短6天时间,迎来了12000多名观众,创下了宜兰艺术中心全年单场观展人数之最。张德和不断探索新的突破。《茅屋?秋风》即是一个典范,在这件作品中,他采用三件组合式雕刻的大胆创意,完成了茅屋、孩童及远山的三个意象的统一,根须的密匝蓬乱,恰好形成了自然的茅屋,在狂肆的秋风下东倒西歪,几个孩童躲避着风的肆虐,远处的小山为这一画面增添了空间感和完整性,集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一体,这组作品获得了首届中国竹工艺精品创作大赛的唯一金奖和中国民间文艺政府最高奖“山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