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张锦达,世居温州市区府学巷,现住上门徒。是唯一一位还在从事竹丝镶嵌创作的老艺人。在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中,竹丝镶嵌的境况尤其令人感叹,上世纪曾经两起两落,至今未看出复苏的迹象。有关文字记载极其简略:首创者潘阿明,清末民初人,他的竹丝镶嵌在抗战初期歇业中断,这是第一阶段;1955年温州艺雕生产合作社建立使竹丝镶嵌重获生机。锦达今年62岁,世居温州市区府学巷,他的手艺源自家传。在阿爷那辈手里就做花板竹丝镶嵌一类工艺品,手艺传给了父亲。张锦达12岁时,几家合作社合并建立艺雕厂,他就进厂当学徒工,跟父亲学艺。那是“反右”之后的“大跃进”年代,工人董定津和花板艺人黄辛荣试制成功了切割竹丝的机械,为批量生产竹丝底板创造了条件。到“文革”时期,百花凋零,唯竹丝镶嵌订单不断,生产销售两旺,从业人员达百余。竹丝镶嵌从57年正式恢复生产以后,好几次被选为进入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的礼品。其父当时主办了温州市花板社,后并入温州市艺雕厂,竹丝镶嵌就是在那时恢复起来的。他惊奇地发现,这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兴盛竟与国家重大外交活动联在一起。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与中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后,顺道游览杭州西湖。在此之前,浙江方面做出周密细致安排,特地要求温州提供6件套屏风,以布置笕桥机场会客厅。当时笕桥机场是空军训练基地,条件简陋,接待设施也不完善。“我父亲接到任务后,创作了由6扇屏风组成的《国色天香·梅花》。”张锦达说:“梅花欢喜漫天雪,其选材意味深远。紧接着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也到杭州参观,父亲接受了浙江省委接待处的订制任务,赶制了6扇花鸟屏风。”这两件作品是张锦达父亲张忠清最风光的作品,因为它与西方两位国家元首在中国政治寒冬里的破冰之旅联系在一起。温州美术史上也为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竹丝镶嵌是浙江省一项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所谓竹丝镶嵌,就是在竹丝方格纹样上拼贴出以白桃木剔出的主题形象,通常有山水、花鸟、博古、人物,凸现浮雕效果。制成客堂屏风或挂屏,是高雅的家居陈设。清代多以名家书法做成条屏或挂屏悬于中堂,因颇具书卷气而赢得世人青睐。由于画面素色洁净,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随着收藏时间久远,篾丝篱底纹的本色还会逐渐由黄而红以致棕红呈现古董色,显得特别珍贵。张锦达说:“我父亲从艺雕厂创办起就在那里工作。解放前做木工,开过花板店,担任过花板同业公会主任。在艺雕厂是一位著名的手艺人,去世时已84岁高龄。上世纪70年代,艺雕厂扩大成好几个分厂,那时我家有多人在艺雕厂工作,大哥张锦松在艺雕二厂做黄杨木雕;五妹张筱秋在艺雕一厂搞石雕;六妹张筱玲在艺雕三厂搞竹丝镶嵌。”一家五口靠艺雕吃饭。上世纪50年代贯彻“双百”方针时,温州聚集了一批花板雕刻艺人,除了张锦达家族传承外,上一代已去世的花板雕刻艺人还有诸正裘、仇宝发、蒋定藩、胡元球。如今他们的学徒郑国铭、潘海明、傅治忠也都年至花甲或古稀,早已歇业。岁月不饶人,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荒废了艺术生命。

上一篇:【民间美术】绸塑(浙江省)传承人:郑永龙

下一篇:【民间美术】贝雕(浙江省)传承人:叶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