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20243081_825522.jpg

     华美霞,1947年出生,1962年学艺,国家一级演员,扬州杖头木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曾成功地塑造了“嫦娥”、“白骨精”、“铁扇公主”、“小青”、“阿庆嫂”、“常宝”等众多的木偶艺术形象;创造出“兰花指”、“反掌”、“揉手绢”以及20余种“水袖”动作,丰富和发展了木偶操纵表演技巧,是扬州杖头木偶艺术的杰出代表。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成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在中国的木偶流派中,一直流传着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三分天下的局面。而作为杖头木偶的发源地,扬州的杖头木偶,以表演细腻传神出名。如今,提到扬州杖头木偶,就不得不提那一位长袖善舞,衣袂翻飞的嫦娥仙子——华美霞。

  小小年纪离家千里

  初学木偶磨炼心志

  扬州杖头木偶的近代发祥地,还要算在泰兴地区,而这也是华美霞的出生地。1947年,她出生在泰兴一个裁缝家庭,父母都是操着刀剪,在布料上谋生活的手艺人。家里姐妹有七人,这也让这个家庭,常常陷入生活窘迫的困境。尽管如此,父母还是让孩子们上学读书,琅琅书声,伴随成长。

  从泰兴县城北小学毕业后,还没等到上初中,就有泰兴木偶京剧团的人找上门来,要招收一批小学员。华美霞在学校里,就是文艺骨干,唱歌跳舞,样样精通。居委会介绍她去剧团报名,她也没多想就去了,俏生生地唱了一段《南泥湾》,还有一段《洪湖水浪打浪》,声音清脆,如同黄鹂初啼,立刻得到了剧团老师们的首肯。

  但是,在那个时代,进入剧团成为演员,并不是一个特别受人尊重的职业,特别是华美霞的年纪,还这么小。家里的舅舅,就竭力反对她进入剧团。好在,父母很开明,对她说,你实在想去,那就去吧,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不要怕苦,不要后悔。

  当华美霞兴冲冲地跑到剧团报到后,她才傻了眼。剧团的条件实在太差了,没有宿舍,就临时租用了一所学校的教室。也不分男女,中间只用一层薄薄的木板隔开。也没有人烧饭,就胡乱应付着。

  进入剧团,首先要练的就是基本功。杖头木偶,顾名思义,就是举在木杖上的木偶表演形式。开始没有木偶可以举,就用棍子上面捆着砖头或沙袋,练托举,非常枯燥。也有老师专门教形体,在舞台上,尽管木偶演员本身被挡板挡着,但是自身的步伐身法,也是丝毫含糊不得的。

  这时候虽说有点不适应,但是好在都在泰兴,每周日都能回家,每天都在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等待周日的到来。可是,没过几个月,华美霞这批新学员,就要跟着剧团去无锡演出了。

  在剧团里,华美霞拜的老师,名叫孙艳霞,是位唱戏的演员,在木偶京剧团里,也需要很多戏角配音。每天清晨,师父还没有起床时,华美霞就要跑到很远的老虎灶那里,为师父打来热水,做好早饭。等到师傅梳洗好了,吃完早饭,才来教华美霞如何发声,如何吊嗓子。对师父的生活来不得马虎,可是自己就没这么讲究了。剧团有人专门蒸饭,但是需要自己到时把米送过去。华美霞这些孩子,经常忘记了时间,没有办法,只能把米放在热水瓶里,冲了开水进去,成为干不干,稀不稀的米汤,勉强填饱肚子。

  在无锡演出时,华美霞还没有资格登台,都是在台下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都演着诸如《徐策跑城》、《甘露寺》这样的老戏,总是在晚上演出,华美霞看着看着,就会在台边上打起盹来。

  而这一切,竟还算不得苦。没过多久,剧团就开始了全国巡演,一路向南,江西、湖南、福建,这一走就是三年的时间。对于一位十多岁的孩子来说,离家这么远,无疑是非常难熬的。每天披星戴月,起早练功的辛苦,倒又放在次处,那种恋家的思念,化成泪水,湿透枕巾。最让华美霞羡慕的,是团里的老师傅们,每半年就有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作为学徒的他们,却没有这种待遇。每到一处,当地政府都有些招待,发些粮油糖肉,但学徒们是靠边站的,老师傅们也常常以此激励他们:“想吃红烧肉吗?那就好好下功夫学!”

  样板戏里大放异彩

  阿庆嫂能点烟倒茶

  学艺的不易,生活的艰辛,都让和华美霞一批进团的年轻人纷纷打了退堂鼓。他们有的转行做了配音,或是配器,有的干脆回家了。不出几年的时间,只有华美霞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人争一口气,华美霞心想,要是自己放弃,回家也没脸见父母,那么干脆就苦练好了。那时没有手表,也不知道准确时间,每天天刚麻麻亮,华美霞就起床,在空地上练习木偶托举。瘦弱的个子,举着笨重的木偶,格外引人怜惜。逐渐地,她能够一口气托举1个小时,木偶不歪不斜,稳稳当当。

  同龄人们的退出,对于华美霞来说,其实也是个机会。因为剧团排戏时,遇到花旦的角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华美霞。慢慢地,她开始就有了跑龙套的机会。那时候的演出条件非常艰苦,有时白天演出,为了遮光,整个剧场都要关闭门窗,拉上厚重的窗帘,聚光灯全部打在舞台上。夏天的时候,光是在灯光下站着,都会汗如雨下,更何况还要托举着沉重的木偶做动作,汗水顺着头发,流到眼睛里,眼睛都睁不开,但是手上的动作,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文革期间,全国都在流行样板戏。而木偶剧团也是如此,照着真人表演的戏剧,排演木偶剧。而华美霞勤学苦练的结果,也让她有了越来越多的上场机会。在《奇袭白虎团》中,华美霞就出演了崔大嫂这个戏份较重的配角。在舞台上,华美霞根本不会闲着,自己的木偶一下场,就接连拿着战士的偶登台,扛枪的,挖雷的,她信手拈来,从容应对。

  到了演《红灯记》时,华美霞就当仁不让地出演了李铁梅。这是她第一次演主角,好在木偶演员在台上,有挡板隔着,观众看不到这位年轻主演的脸上,还有一丝紧张的情绪。尽管如此,英姿飒爽的李铁梅还是给观众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华美霞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演出的时候,她也会在舞台上练习,一个人,一只偶,托举、旋转、把式,一招一式,都是一位年轻演员,对于艺术的无限追求。

  真正让华美霞声名鹊起的,还是她在《沙家浜》中出演的“阿庆嫂”,就是在样板戏中,这部戏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其中的《智斗》,传唱很广。

  要排《沙家浜》,要演阿庆嫂,这也让华美霞费尽了心思。之前的木偶,头部都是一个木头疙瘩,缺少面部表情。她就和制作木偶的师傅们商量,能不能让木偶的眼睛能够转动,嘴巴能够闭合,这对木偶制作来说,几乎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创新。木偶的眼睛、嘴巴活了,就有了表情,能够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同样,对于木偶的操纵者来说,其实是大大提高了难度。

  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第一个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没有可以参照学习的对象。在木偶戏中,华美霞的“阿庆嫂”就是这样的第一个。除了脸上的表情,还有很多特技,也是在《沙家浜》中首次运用。比如木偶点烟,打火机打出真实的火苗。提壶续水时,阿庆嫂动作轻盈,手到壶来,真是做出了真人才能完成的动作,演出时,让台下的观众一片惊叹。要知道,在幕后,每一个动作都是千锤百炼,比如说阿庆嫂倒茶,一开始怎么提茶壶都提不稳,后来分析,木偶的手指和茶壶把都是圆的,最后把茶壶把磨平一些,就容易了一些。

  在演出时,很多演员都喜欢和华美霞搭档,她有着阿庆嫂一样的机智。那时候演木偶戏,幕后都有演员配音,有时配音演员忘了词,忘了唱,华美霞不用提醒,就能开口接上去,一边表演一边演唱,一心二用的背后,在于她已经将整部戏的说唱都烂熟于心。

  1971年,木偶剧团为西哈努克亲王夫妇演出《沙家浜》,表演胡传魁的演员,在表演时出了纰漏,弹香烟时,应该弹到地上,却弹到了桌面上,还袅袅冒着青烟。整个剧团的人都傻了,谁都不能冲上去把香烟拿下来,这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场演出,只能靠着台上的演员化解。此时的华美霞扮演的“阿庆嫂”,手中正好有块抹布,顺势走到桌边,抹着桌子,把香烟扫了下来。整个过程,沉着冷静,毫无破绽,巧妙化解了一场演出事故。

  木偶剧团的《沙家浜》火了,华美霞的“阿庆嫂”红了。各地剧院都在请他们去演出,有时候一天从早到晚,要演上四五场,马不停蹄人不歇。有一次在外地演出,遇上真人版的“阿庆嫂”王馥荔,先是真人演,后是木偶演,相比之下,毫不逊色。外地的很多木偶剧团都闻风而来,上海、北京、湖南、江西、四川等等,都要以泰兴木偶京剧团的《沙家浜》为学习楷模。

  那时候,就有木偶界的前辈欣慰说道:“1962年这一批,出了一个华美霞。”这句话虽然平实,可是对于华美霞来说,这是莫大的肯定。


上一篇:【传统戏剧】杖头木偶戏(江苏省)传承人:殷大宁

下一篇:【传统戏剧】杖头木偶戏(江苏省)传承人:封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