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姚剧(浙江省)传承人:沈守良
2017-05-26 14:14

姚江水长又长——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沈守良
来源: 余姚日报
这使当时未及弱冠的沈守良更加用功,刻苦学习,积极顶替角色。这样既可解决剧团演出困难,又能得到艺术上的进步。1962年,余姚大力抢救姚剧传统剧目,由老艺人口述,让年轻人记录、传承。当时的余姚县文教局组织姚滩老艺人在龙山剧场举办传统剧目内部展演,《打窗楼》、《卖草囤》、《水作》、《划垃圾》、《还披风》、《十不许》等一批姚剧传统剧目的精彩演出,让沈守良大开眼界,他看到了姚剧传统戏的艺术特质。展演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经领导安排,沈守良拜著名艺人商福祥为师。师父重点教他《十不许》、《庵堂相会》的小生出场开篇,因为这两个戏的唱腔特点风格不同,前者轻快、欢悦,后者委婉、哀怨,各有代表性,如能分别掌握,打下扎实的传统唱腔基础,那么,演唱其他剧目时,便能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学员一般需经三年学艺,才能转为正式演员。沈守良因为进步显著,仅一年半就破格转了正。
1965年冬天,姚剧小分队在四明山区演出。以被废弃的原大岚公社综合厂厂房为据点,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出发去周边各村演出,演出结束后再返回,往往已是深夜,一路风雪满天、寒气逼人。回到住处,沈守良点着蜡烛,坐在被窝里,创作大型现代戏《焦裕禄》剧本,写到天亮才收笔。晚上写好一场,第二天便让有关演员分抄台词。就这样,写一场排一场。等周边各村演遍了,这个戏也基本完成了排练。当时,他的体力已严重透支,再加上睡眠不足,一次在上楼梯时摔了下来,幸好无大碍。回到县城,由他编写并主演的姚剧《焦裕禄》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演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获得广泛好评。第二天,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点名要接见他,并当面表扬了沈守良。这一年,他才22岁。
1985年12月,姚剧《强盗与尼姑》在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上包揽诸多奖项,沈守良、寿建立都获得演员一等奖。沈守良在其中饰演鲁迅。为了演好鲁迅,他认真重温鲁迅的有关作品、传记,专程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向省话剧团饰演过鲁迅的演员请教,在舞台上把鲁迅的神情、姿态塑造得惟妙惟肖。后来,他又因出演《沙场泪》、《传孙楼》、《鸡公山风情》、《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获得演员一等奖。与此同时,他还多次获得作曲奖和唱腔设计奖,由他担任唱腔设计的姚剧《母亲》荣获了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奖。1979年7月起,沈守良先后担任姚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从管理者、艺术家的双重角度,为姚剧艺术的推广和传承,作出了更多的努力。1997年2月,沈守良调任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姚剧团广大同志与他有深厚的感情,在他调离姚剧团岗位的欢送会上,许多同志都依依不舍,满含惜别之情。
为传承姚剧,培养新人,沈守良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1977年夏天,姚剧团招收了一批新学员,沈守良当时身患疾病,无法上山下乡参加演出。为了培养姚剧艺术接班人,他抱病接受了剧团领导委托的重任,担起了新学员的培训任务。从家里出发去团部授课,仅有几百公尺的路程,由于身体虚弱,沈守良往往要在途中暂歇一到两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不懈,尽心尽责,倾力传授,而一回到家,浑身就好像散了架。1992年,余姚市职技校开设姚剧专业班,沈守良又一次担负起新一代的姚剧艺术人才的培养任务。1994年,看着姚剧班毕业的学生走上姚剧舞台,他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2001年,沈守良受命筹建姚剧研究会,并担任姚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职务,主持日常工作,继续为传承姚剧艺术呕心沥血、埋头苦干,主编了《姚剧大家唱》、《姚剧研究(专辑)》等书籍,编辑推广普及姚剧的碟片。在文化主管部门和余姚市艺术剧院的支持下,他策划举办了余姚、慈溪两市的姚剧演唱大赛,开展姚剧进校园试点活动,把肖东一小等作为姚剧进校园的试点学校,成效显著,他还应邀去电台、街道、社区、学校开办姚剧知识讲座。2008年下半年起,又担任了老年大学姚剧班的专业老师。只要能为姚剧传承作贡献,他总是乐此不疲。
在沈守良的心目中,姚剧艺术就像由他作词作曲的姚剧表演唱《姚江水长又长》表述的姚江之水那样,在历史的时空里绵延不绝,代代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