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4487fca0d5c811993f0609.jpg

在临海上盘小镇,81岁的花鼓艺人王吕员,名气不小。他是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盘花鼓”的传承人,与花鼓结下近70年的感情。
坐落在临海市上盘镇老街的王家四合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嘉庆年间古建筑,王吕员就住在这个院子里。一头银发的他,身子骨硬朗得很,表演起“上盘花鼓”,动作轻盈流畅。王吕员自12岁起便开始拜师学习打花鼓,扮演花鼓公。那个年代,文化活动单调,农村比较盛行组织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表演队,逢年过节拉出去热闹一下。王吕员小时候长得清秀机灵,花鼓队要培养小演员,自然就把他选上了。老人说,“赶庙会经常要走十几公里的路,我们小孩哪里走得动,都得靠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汉轮流背着走,每到一地,落地表演”。那个时候,花鼓队经常受邀请去各地表演,接花鼓戏也就成为当地的一大风俗。解放以后,王吕员作为上盘业余剧团花鼓表演的台柱子,经常随团外出表演。1956年,“上盘花鼓”参加宁波专区会演获一等奖,随后代表临海去杭州参加浙江省民间艺术观摩演出。翌年,“上盘花鼓”在杭州人民大会堂公演,王吕员荣获优秀演员奖。1959年,王吕员、张彩昭等5人在省文艺处管明若、省群艺馆周西、浙江电影制片厂卢秀以等人的辅导下,创作了五人花鼓,先后参加温州专区会演,后选送省城杭州街头进行踩街表演,被誉为东方的“芭蕾舞”,“上盘花鼓”再次名扬杭城。文革期间,许多文艺作品和民间表演都被打上“毒草”烙印,“上盘花鼓”从此隐埋民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王吕员只得痛心地将所有获奖证书和奖章付之一炬。老人说,“这些东西当时留着是祸根,现在想想,毁掉倒可惜了”。1978年,杜桥文化站工作人员重新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上盘花鼓”也逐渐恢复神采。1986年的一天,省民舞编委会来了。他们来拍摄王吕员、张彩昭表演的“上盘花鼓”。“那时候,农村很少看到拍电视的,老百姓听说后,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看热闹,现场人山人海的……”说起当年那一幕,王吕员激动难抑。让老人激动的,还有2005年12月7日那天的演出——在临海孔庙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汇演中,他表演代表作《和尚采花》,滑稽幽默,台下掌声久久不息。近十年来,王吕员专心于“上盘花鼓”的抢救、挖掘和传授,整理出11种传统曲目,协助拍摄“上盘花鼓”的音像资料,编印《上盘花鼓曲目集》。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拨又一拨年轻的花鼓公、花鼓婆,如今已小有名气的王小亚和王雪娇两位第六代传承艺人,就是他培养出来的。现在,“上盘花鼓”已传承到第九代,其中有他的孙子、孙女。2008年,王吕员被评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盘花鼓”传承人,他所在的下灯村也成为临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010年10月14日,老人随同临海文化交流团赴邀韩国参加第六届横城郡韩牛节。在那里,“上盘花鼓”受到韩国朋友的赞叹,郡守还为他们颁发了最高荣誉优秀奖。2011年11月18日,受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邀请,“上盘花鼓”走进温州高校,以讲座和示范表演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温州大学还希望聘请王吕员为音乐学院民间音乐传承人,老人欣然接受,他说:“我很愿意教大家,不能让它烂在我肚子里。”王吕员就是“上盘花鼓”的一台播种机,至今,他仍活跃在民间舞台上。

上一篇:【民间舞蹈】仙居鲤鱼跳龙门(浙江省)传承人:吴法忠

下一篇:【民间舞蹈】江山手狮(浙江省)传承人:张永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