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技艺】 北京蒙镶(市级)
2017-03-04 14:30
蒙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吸取了蒙、藏、苗、满等少数民族的风格,用金、银、铜、铁、锡、玉石、象牙、竹、骨、木、角等原料,以精湛的技艺制作的富有传统特色的工艺品,称为蒙式镶嵌,简称蒙镶。
蒙镶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蒙、藏、满、苗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同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原大厂特艺厂)的蒙镶制品主要有仿商、周、战国的青铜器,仿秦、汉的小动物,仿唐、宋、元、明、清的瓷器和元、清的蒙古刀、炉瓶、熏盒、酒具等。作品曾获国际旅游产品奖。
在纹饰题材方面,有庄重神圣的青铜器纹样和简朴流畅的秦汉纹饰,以及精致轻巧的元明勾莲、草蔓、螭虎、水怪等。
北京“蒙镶”金属錾雕创建于1862年清代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历史。
当时中央集权掌控各地政府包括蒙古、西藏等少数名族。每年要将大量的
具有民族信仰的佛教器皿、法器、雕塑等供奉给皇宫。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外管斜
街曾是内地与外省的联络处同时驻扎着各地与本地的“蒙镶”金属錾雕工艺的
民间艺人和作坊宫中和寺庙里与宗教相关的法器都由他们来制作。而当时最有
影响的是石醒非创办的“石醒非银蓝作坊”他的许多师兄师弟都他的作坊中做
活大部分佛教法器都由他们承做。比如雍和宫里面的大小佛像、佛塔还有三米高的宗喀巴像等都出自他们之手。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也叫“石醒非”名号
接管但同时师兄师弟也各立门户最后分流成大致三户。
以“石醒非”为首的私人作坊康文生、裴万凯、何兰锦、李东水、李根起、
刘福贵等在北新桥的雍和宫附近主要做佛活。
以郝汉民为首的私人作坊李群茂、尚科员、崔国华、石随心、刘某某、左某某等在东大街附近主要做素铜。
以韩英才为首的私人作坊赵殿起、周常清、万金等在北新桥的雍和宫附近主要做民族日用品。
民国初期公私合营后以上三家私人作坊合并为北京铜品厂和五金合作社。
1970年政府把当时在东直门一带的五金合作社改为五金机电厂当时归二轻局管与北京彩塑厂合并成为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其中从五金机电厂来的康文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蒙镶”金属錾雕技艺大师。1971年北京金属工艺品厂
首次在北京招进学员30名其中2/3分配在蒙镶金属錾雕一、二车间学习技艺。
第一代石醒非生辰不详 “石醒非”银蓝作坊的创始人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也叫“石醒非”名号接管。
第二代康文生已故 师从于石醒非解放后进入北京金属工艺品厂经过多年的磨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被称为“蒙镶金属錾雕技艺大师”。代表作金镶玉、金执壶等。
第三代宋智礼、赵秀英 师从康文生。宋智礼作品严谨、朴实无华显现出艺人质朴的风格。代表作捧盒、牛角刀等。赵秀英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是天然的艺术家擅长制作各种动物花草。
第四代吴中凤 1971年开始学习“蒙镶”金属錾雕技艺先后师从赵秀英、宋智礼、康文生。1992年成立私人工作室2002年成立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为国家博物馆、无锡佛博物馆、中国佛教会复制作品。1992年用三年时间制造錾金镶宝九龙壁黄金30公斤、各种宝石2600多颗当时国家领导人亲笔题字“国之瑰宝”、“艺术珍品”故宫国家
一级研究员朱家骥评价为“划时代作品”精品。吴中凤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巡展并被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
改革开放后“蒙镶”金属錾雕工艺出现空档。虽说多年来始终制作加工
但由于以黄金为主风险太大生存发展的空间很小很多人放弃了这条道路。
加上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早期的艺人多已转行从业人员寥寥无几。
“蒙镶”金属錾雕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术它需要艺术功底要热爱要有激情去探索。吴中凤由于当年所谓的“出身不好”配给三位手艺最强的师傅管理从而造成特有的机会与能力。而今这些环境已经很难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