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美术】北京绒鸟(绒花)(市级)
2017-03-04 11:01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绒鸟(花)在中国唐代以前就有出现,只是那时工艺简单而粗糙,到了唐代绒鸟的制作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中国的绒鸟(绒花)分为以北京为首的北方派和以南京、扬州为首的南派两大流派,广义上的北京绒鸟(绒花)包括绒制的花、鸟、虫、草、兽、吉祥字样、图案、花样儿、人物等由民间手工艺中的头饰绒花发展而来的各式绒制品。
绒鸟的前身是绒花。采用“桑蚕丝”制作手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700年前,据史籍及出土遗存考证,魏晋时代就开始生产简单的“绒花”制品了。唐代的“绒花”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绒鸟(绒花)有一个传说:唐朝有个妃子因为额头有疤痕,需要戴花遮丑,夏天还好有真花,到冬天就麻烦了。聪明的艺人就开始用彩绸、蚕丝等各种材料做花,这就是绒花。清康、乾年间,北京旗汉妇女佩戴绒花蔚然成风,以取“荣华”之意。那时,花市地区每天都摆满了卖花的摊位,成为一景。
《燕京岁时记》里载:“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而今,以制作和售卖假花闻名的花市大街,再也见不到女人头戴绒花了,往昔遍地做绒花的手艺人也不知所踪。
北京绒鸟(绒花)以紫铜丝做骨架,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主要工序包括:煮丝、着色、砰丝、披丝、熏活、拴拍、剪撮、刀绒、刹形、熨烫、组装等多个复杂的工艺过程。起初绒鸟没有腿,因为粘在纸板上,所以叫“纸板鸟”,后来绒鸟艺人夏文富利用铁丝缠绕法做出了鸟腿,解决了绒鸟站不起来的问题。
据北京绒鸟(绒花)第六代传人蔡志伟介绍,过去,花市有个北京绒花厂,1988年之前,琳琅满目的绒花制品曾大量出口海外。但随着各种新生产品的不断涌现,北京的很多老手工艺品受到了强烈冲击。1998年,北京绒花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倒闭了。厂子虽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些拔尖儿的技术骨干还在,手工制作绒花的技术还在。其师父北京绒鸟(绒花)第五代传人高振兴就是技术超群的一位。高振兴曾对蔡志伟说:“如果我一个礼拜做一样东西,能20年不重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