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手工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市级)
2017-03-03 13:34
潭柘紫石制成的砚台,门头沟区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潭柘紫石分布于潭柘寺镇阳坡园,形成于2亿年前二叠纪红庙岭组地层中,因含铁质较多,故呈紫色。形成物质细腻,颗粒均匀,质地缜密坚实,晶莹温润,适于雕刻,制砚尤佳。经故宫博物院鉴评,堪与端砚相媲美。
潭柘紫石最初用于建筑,如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御座下的根基即为紫石制作。故宫藏有多方潭柘紫石砚珍品。
潭柘紫石砚是用上好的潭柘紫石石材精细加工而成。据考证,早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宫廷就曾专门组织过开采紫石,至今还存有当时筑的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界、钦差、提督马鞍山兼管理工程太监何立”的碑石。此后砚石石材被埋没几百年,直到1985年才重新找到砚石产地,使这一砚种重新恢复生产,有多种砚式,并受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人们的偏爱。
潭柘紫石砚主要由门头沟区紫石砚厂用潭柘紫石加工。制作过程分为:开山采石、切制坯石、定型尺寸,然后以设计、凿活、铲活、磨活、配座等工艺。其经典作品主要有颐和园巨砚、九龙百龟砚、团城八怪砚、海鳌砚、乾隆石鼓等。在设计上,潭柘紫石砚仿照明清古砚,造型古朴典雅,图饰简练美观,刀法浅刻有力,线条明快流畅。著名的书画家朱学范、赵朴初、启功、肖劳、董寿平试用鉴评:潭柘紫石砚石质细腻,晶莹温润,研之无声,易于发墨,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损笔毫的特点,堪与端、歙各砚媲美。
明清以来一直是宫廷御用佳品,同时广受群众欢迎,极具收藏价值。此外潭柘紫石砚在雕刻技艺上,手法独特,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丰富了首都书画文化市场,而且也填补了北京市制砚技艺的一项空白。
其中一些潭柘紫石砚精品,在国家级博览会上多次获奖,曾受到原国家总理李鹏的高度赞扬,2007年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成为各级领导在外事活动中馈赠宾朋的贵重礼品。潭柘紫石砚厂不断推陈出新,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中外游客喜爱。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书写方式的改变,砚台市场空间在现代社会逐渐萎缩,同时年青人很少愿意从事制砚行业,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今天,北京门头沟政府非常重视紫石砚的开发和生产,让我们今天的人能够亲手通过书写感受它的魅力,十分令人欣慰。而门头沟潭柘紫石砚厂在发掘和弘扬古代紫石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更是令人钦佩。在这种宝石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着古代帝都的精神与文化,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