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装裱技艺起源非常早,秦汉时的“经卷”“屏风”都是经过装裱的。宋代的装裱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宣和裱”(或称“宋式裱”)的装裱形式延续至今。晚清至民国时期,北方地区形成了装裱的主要流派——京裱。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更是以百年历史的“荣宝斋”更具代表性。

  解放后,百年老店荣宝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于1956年成立了装裱与修复车间,组成了书画装裱修复界的最强阵容,如老艺人张贵桐、王家瑞、李荫基、李世臣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荣宝斋”的装裱是北派装裱——京裱最集中的体现,秉承了传统技艺,不仅制作精良,用料选材也极为考究,宣纸、锦、绫、绢等用料都是优选厂家特供,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采用传统制作,益于日后揭裱重装,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

 

  “荣宝斋”的古旧书画修复技艺在全国装裱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完备的工艺流程,运用冲洗、揭旧、嵌补、全色等技艺,曾抢救了无数破损严重、濒临失传的艺术珍品。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的至今八百多年的辽代经卷。


古人讲“七分书画三分裱”,充分表明了装裱对于提升中国书画美感的意义。其次,装裱与修复技艺可以对中国书画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件书画作品,由于所需要的装裱形制不同,如条幅、画片、手卷、册页等,因而装裱的工序也各不相同,但基本操作程序是一致的。装裱一件书画作品从托心开始至完成,一般要经过托、拉、镶、扶、砑光、上杆等主要工序,熟练掌握这几道工序,是对装裱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以装裱一幅普通中堂为例,大约需要17道工序,依次为:托心、方裁、拉配镶料、镶嵌、四裁、转边、粘串、配背、扶活、砑光、批串、配杆、钉绦圈、包头、上杆、系绦封箍、扎带。这是一般新的书画装裱成中堂的普通做法,其他的装裱形式还有对联、条屏、镜镶片、横披、册页、手卷、碑帖等。

传统装裱与修复技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型的工具、材料、款式和工艺,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经验。这些要素皆显示出装裱与修复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装裱与修复技艺正濒临失传,亟待传承、保护。










上一篇:【内蒙古·传统音乐】达拉特希陆格道(区级)

下一篇:【内蒙古·传统音乐】科尔沁叙事民歌(区级)